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为私欲所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由此可知,王守仁的“致良知”
A.蔑视理学权威教条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陆九渊说:“昔人之书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信,顾于理如何耳……古者之书不能皆醇也,而疵者有之;不能皆然也,而否者有之……使书不合于理,而徒以其经夫子之手而遂信之,则亦安在其取信于夫子也?”这反映出陆九渊
A.独立思考的创新理念B.否定传统的质朴学风
C.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D.自我尊崇的独立人格
2022-02-06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水无缺”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这说明王阳明
A.提倡“存天理、灭人欲”B.追求个性解放和离经叛道
C.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价值D.颠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4 . 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王阳明在谈“格物致知”时指出,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即用明教伦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地为善去恶。这表明,王阳明
A.质疑“程朱理学”B.发展了“致良知”学说
C.强调“知行合一”D.提倡“经邦济世”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载,字子厚,陕西眉县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张载认为,要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使其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主张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去教化,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他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汇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和人民有用的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的。

——摘编自《宋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载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朝时,李翱提出了包括人性论和道德修养方法的复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善情恶”,可通过“弗虑弗思”和“其心寂然”的“渐悟”过程,最终达到“顿悟”的“至诚”境界,来恢复人善的本性。据此可知,这一学说
A.有利于儒学体系的重建B.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思潮
C.标志着心学体系的建立D.形成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10 . 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王阳明强调“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这两种主张都
A.重建了古典人文传统B.彰显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C.有助于唤醒自我意识D.树立了理性主义价值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