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说,王阳明曾相信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而连续七天“格”竹子之理,结果“理”未明却得了一场大病。不懈摸索的他,终于在贵州龙场驿突然觉悟。他悟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A.“心即理也”B.“格物致知”C.“正君心”D.“致良知”
2 . 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
A.万事万物客观存在B.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C.各种事物均包含理D.天理人欲相互依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A.先秦儒学B.黄老之学C.汉代儒学D.宋明理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王阳明认为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如果阅读‘六经’,未能体认到了良知,就如阅读过账簿并不等于拥有此财产一样是毫无用处的。由此可知,王阳明旨在
A.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B.反对理学的思想禁锢
C.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D.肯定儒学经典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D.有所为有所不为
2021-07-27更新 | 307次组卷 | 4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衡水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作的。由此可知,朱熹主张培养
A.遵守三纲五常的人B.具有全面素养的人
C.恪守忠孝观念的人D.懂得格物致知的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认为:孝,德,道等都出于本心,“人欲”只要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利益,便可“随心而动,随意而发”。相对而言,王阳明更
A.重视道德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注重知行合一D.追求民主自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阳明曾乘船航于海上,突遇大风,船只几乎倾覆。他在危境中作诗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由此可知,王阳明
A.提倡“经世致用”B.认为“心外无物”
C.提倡“明道救世”D.主张“知行合一”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自然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2021-03-26更新 | 512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