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会面学己不同于先秦儒学,它是董仲舒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其对当时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主要“新”在何处?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宋明时期是传统文化革新时期,涌现出众多儒学大师和新的思想体系,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积极吸取佛、道哲学营养。儒学又迎来大发展。


(2)请根据宋明时期相关史实,对材料二观点进行说明。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请概括促进儒学不断发展的因素。
2022-08-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官学德育模式的实现途径以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为主,出于教学衔接的方便与统一性,统治者要求地方官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基本上要与太学保持一致。课程设置主要有《诗》学、《书》学、《礼》学、《易》学、《论语》学和《孝经》。经师讲学是汉代讲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太学博士通过大班上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由于汉代太学师生比例相差悬殊,仅靠大班上课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也采取弟子相传的教学形式。集会是汉代太学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以讨论经学或演示礼仪为内容的集会,一般由皇帝主持。

——摘编自《西汉官学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材料二   朱熹在为白鹿洞书院制定课程计划时,除了讲授儒家传统课程“五经”外,还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成“四书”,强调学生先读“四书”再读“五经”。书院在教学中采取重视自学、升堂讲学、自由论辩等教学方法。朱熹指导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六项,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与居敬持志。自由论辩必然要求书院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生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允许不同观点的人会讲论辩,是书院实行自由讲学的一种典型方式。

——摘编自《南宋白鹿洞书院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践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官学开展德育实践的有利因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南宋书院德育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异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自古以来,圣人教人,莫不教人“明人伦”,以使之去“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从而实现天下大治。为此,他要求学生先读《四书》,再读《六经》,并对这些经典多有注释,竭力宣扬封建纲常。他在长期教育工作实践中,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将德育与智育合而为一。读书要专心、虚心和“识得大意”,若“东看西看,则此心已散漫了”,“虽卒岁穷年,无有透彻之期”。作为一位热心讲学的教育家,朱熹总结和发扬了古代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对教育理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李邦国《朱熹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黄宗羲指出,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无裨于拯救国家危亡。理学家脱离时事,只是在那里矜谈妙语,游说无根。学校因“科举嚣争,富贵熏心”,已成为势利场所,失去了培养人才的作用。为此,他主张改革学校系统,扩大学校权力,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在他看来,学科技的学生应与学《五经》的学生一样升迁,享受同等待遇。“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取士不应局限在科举制上,要为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的人多开辟出路,从而使朝廷尽可能搜罗有用之才。他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对后世颇有启迪意义。

——摘编自韦齐发《黄宗羲教育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概括朱熹的教育思想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022-07-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礼”为核心,主张君臣的权力应该以礼为界限。和孔子所认识的君不君、臣不臣是社会的失序不同,孟子认为君臣无常位是正常的,君主只有爱民、保民才能赢得民的归顺,才能使君权稳固和扩大,社会才能真正稳定。荀子的时代为了建立适合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新秩序,他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采来加强君权。

——摘编自张亲霞《先秦儒家王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朱熹认为君权缺乏有效的外在制约,因此必须“正君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事无有不正”。与先秦的君权约束机制相比,朱熹的“以理制欲”学说增加了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论。朱熹认为,无论是内在的道德规范和外在的约束都建立在君主的主观自觉上。因此,朱熹提出“君臣共谋”的理论以加强对君主独断的防范。

——摘编自《对朱熹君权制约论的历史性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孟子、荀子对君权思想认识上的不同及其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君权思想的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君权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门弟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礼、乐、数、射、御等。从整体上来说,这些知识或技艺都是以礼为基础的,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立于礼”是孔子对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要“立于礼”是因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学生问礼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他认为要学成礼就要做到克己复礼,要在言行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才能不逾越礼的界限,才能以“礼”为准则。

墨家则从国家和仁爱的角度来探寻礼,从社会教化的角度来谈礼。墨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对学生魏越说:“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应当不仅仅是从事教育,摈弃事鬼神等无礼的成份,还要通过“兼爱”“非攻”来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也正是在礼的基础上,墨家提出了“以名举实”“察类明故”“量力所至”“言行一致”等教育方法。

——摘编自左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墨教育对“礼”传播的贡献》

材料二   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作为儒家思想的躬行实践者,朱熹也常用“礼”来协调与维系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圣人之修仁义,制礼乐,凡以明道故也”,这“道”也就是理。“人而不仁,灭天理,夫何有礼乐。”朱熹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才有“礼乐”可言,这也是合于“天理”的具体表现。“礼乐”是“理”在社会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其内在真正的核心,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礼乐”的。这正如其所言:“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着。若无这天理,便是与礼乐凑合不着。

——摘编自陈四海、任姗《从朱熹理学论其礼乐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墨两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学派具有诸多共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对“礼”的理解,并简要评价朱熹的礼乐思想。
2022-03-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大半生的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由于长期从事教学,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符合认识规律的东西。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这些文献大部分经过他搜集、整理、删定或改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朱熹积极提倡书院教育制度,努力创办地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范围。他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之不学。朱熹不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且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即使在从政期间,也从无间断。他每到一处,就整顿县学、州学;曾创办武夷精舍、同安县学、考亭书院,恢复庐山白鹿洞书院和长沙岳麓书院;制订学规,编撰教科书,为中国封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吴龙章、律楚《朱熹教育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投身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二人在教育方面的共同贡献。
2022-03-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
2022-01-10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本部和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

材料二   “二程”关注国家前途,强调“帝王之道,教化为本”,多次直言上疏,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影响皇帝,提出“格君心之非”“王道治国”等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治理模式。程颢认为“得贤才为本”,请求皇帝兴办学校。在官吏的德才关系问题上,“二程”强调修己之道,以德为先。程颐呼吁要将“宽赋役”“劝农桑”等措施作为重民保民、治理天下的要务,实现富裕的同时才能进行道德教化。还提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妇女观。程颐指出,圣人虽然崇尚道德教化,但是也不能轻视刑罚的作用,应该在先有刑罚的基础上进行德化。

——摘编自丁静《二程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与“二程”教化思想的相同之处,并简评“二程”教化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