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材料一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给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尢”;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三次融合的文化区域和对象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2022-05-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

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讲圣人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

——摘编自李贽《初潭集》

材料二   一物各具一乾元,是性命之各正也,不可得而同也。万物统体一乾元,是太和之保合也,不可得而异也······然则人人各正一乾之元也,各具有是首出庶物之资也。

——李贽《九正易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

材料四   不言理财者,绝不能平治天下。

——李贽《四书评·大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李贽思想形成的因素。
2022-03-0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余)其性偏急,其色矜高,其词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因家中兄弟叔侄以俗事(买田、建宗祠,借势干预争讼)不远千里来迫我,故我剃发以示不归。因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遂弃官不仕,别妇抛雏,山居野处,创建佛院,著书讲学。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摘编自李贽《焚书》《续焚书》等

(李贽)壮岁为官,晚年削发(为僧),近又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斯为才力,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溺意于沙门。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奏疏

几个世纪后,(对李贽)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他的哲学没有出路。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李贽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2-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官员对王阳明说:“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王阳明回答说:“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有学生就程、朱《大学》注与王学的差异向王阳明提问,他回答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他还说:“大抵圣言切实有用,不是空头,若如说者,则安用圣言为耶”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践《实心实学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的积极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阳明和李贽思想的相同之处。
6 .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