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末清初思想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顾炎武此论意在(     
A.否定孔孟权威B.弘扬陆王心学C.倡导经世致用D.揭示明亡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他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敢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同时,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这位思想家是(    
A.顾炎武B.王夫之C.黄宗羲D.李 贽
2023-01-1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王夫之指出,"天为民立君,君置臣以佐其治天下,故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君待臣以非礼,视臣如草芥,辱其人格,屈其志气",臣则应当坚持原则,明确为臣辅佐之责,保持个人的节操,而不应在"天下无不是底君"的名义下盲从受辱,逆来顺受。此论(     
A.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叛逆B.隐含着限制君权的进步思想
C.矛头直指君权神授的思想D.阐述了民族气节的重要意义
2022-11-26更新 | 442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对于宋儒“复封建井田”之议,王夫之认为:“帝王立法之精意寓于名实者,皆原本仁义,以定民志、兴民行,……其用隐而化以神,固不在封建井田也。”由此可知,王夫之(     
A.主张趋时更新B.反对空谈义理
C.认为理在气中D.注重以史为鉴
2022-11-09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
2022-06-14更新 | 4407次组卷 | 36卷引用:重庆市渝南田家炳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
C.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D.“康乾盛世”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结合评说历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他强调
A.建立“天下之法”B.“经世致用”
C.“众治”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22-05-28更新 | 26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顾炎武遍游天下,他发现“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进而感慨道“治化之进退,诚为可忧”。由此可知,顾炎武
A.心系天下,倡导经世致用B.揭示出明清国力衰退的危机
C.反对大兴土木、奢靡浪费D.反思了过度集权的历史教训
2022-04-27更新 | 350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卷书中,我经常流露出我所考察的事物对我思想的影响……每个读者也都可以从本书得出自己的判断,并匡正我的判断;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别人思考的。”这是伏尔泰(16941778)在《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中文译为《风俗论》)开端所阐述的观点。这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著作,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仅在17561768年这短短的十多年中就再版过16次。此外,他的《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以军政大事为纲,不仅写了法皇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还包括该时代内政、司法、商业、治安、科学、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他在该书中指出,史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叙述值得注意的各个时代……这些均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代表作,其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三十余卷中大多内容衔接紧密,主题明确,可以独立分为一类。而这一体例既充分利用了札记的灵活多变,又体现了典制体史书的专门严谨。对于此书编纂的宗旨,顾炎武多次自言著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庞卓恒等《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和顾炎武作为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2-04-02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