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其核心内容是“亲亲”“尊尊”,强调“亲亲有术”“爱有差等”。封建等级制度到汉代得到进一步强化,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上溯于天”,对其作了宗教神学的论证。朱熹则把它发展为神秘的“天理”,王阳明则宣扬“心即理”,认为人人具有先天的维护等级制度的“良知”。王艮在解释“百姓日用之道”时,认为无论贵贱贤愚都具有共同的物质欲求。何心隐则明确提出了“凡有血气者莫不亲,莫不尊”。

——摘编自丁冠之《论明清实学的早期启蒙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完整、准确。)
2 . 孔庙从祀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者附祭孔庙。孔庙从祀延续千年,其间以“传道”“明道”儒者居多,如朱熹等。清代,范仲淹成为以事功著称从祀孔庙的第一人,开创了以“行道之儒”从祀之风气。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对改革的推崇B.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范仲淹学术影响扩大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强调“王道得以民心为本”,“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体恤民众,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安定做打算,征赋税应该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避免造成民心的背离。他主张朝廷要“勤恤民隐”,以减少灾荒,消除民众对抗朝廷的隐患。繁重的夫役妨碍农业生产,朝廷应该轻夫役,爱养民力,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针对当时土地经界混乱、赋税不均的状况,朱熹还提出清丈土地合理负担赋税的主张,以纠正“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的现状。

——摘编自郭廷廷《试析“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们在传统民本思想无路可走时,诞生了“新民本”思想。明清民本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对君主专制作了揭露和抨击。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那么到了明清之际,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国”之辩。他们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而且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不一定是低贱的。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及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本”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代表人物(至少两个)。
4 . 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B.丰富与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两汉到魏晋时期,儒学积极融合佛、道等思想;隋唐时期,文化领域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局面;宋明出现了里程碑式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但是清代文化却日趋琐碎,金石学、考据学占据了主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社会转型的迟滞B.文化多元发展的特点
C.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力D.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6 . 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习录》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毫不怀疑圣人的权威性。而16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道古录》),努力把圣人平民化。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提倡平民的个性解放B.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8 . 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坐标轴上出现了由负到正的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人欲战胜天理并且取得主导位置B.中国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
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精神的动力D.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
9 . 变革与创新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穆宗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0-1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