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断言,“饮食男女皆义理所从出,功名高贵即道德之所归…确曾谓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王夫之认为,“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价值趋向是
A.存理灭欲B.理欲并存C.格物致知D.以民为本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提倡尊卑型伦理,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仁义礼智信”的和谐关系,注重社会的家庭本位,而反对个人主义,期望在一种共识道德体系的规范下实现“社会大同”……

——辛允星《儒家伦理的当代反思》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伯恩斯、拉尔夫合编《世界文明史》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对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

——《明夷待访录·原臣》

天子之所是未尽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置相》

重设方镇(藩镇)……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

——《明夷待访录·方镇》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三   《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光绪年间我们一般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该书(《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2019年北京卷高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古希腊先哲相比,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有何思想特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未来的民主设想有哪些举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和革命派发现了黄宗羲思想的什么价值?
2021-08-2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总体看,明清经世思潮代表人多持乐观,面对“天崩地解”,相信务实尚利,寄望某些具有启蒙意义、但不触动封建根本的改良拯涂炭开太平。而曹雪芹借《红楼梦》说“补天”,则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将其引向绝望悲观。有学者说曹更富历史感,这主要是基于
A.前者思想过于理想化
B.《红楼梦》极具史料性
C.明清时代的社会停滞
D.封建末世的不可逆转
2018-11-01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王朝统治因腐败而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阳明心学取而代之,很快风靡一时,文学界也出现了一种“率性而为”的风气,出现了一大批任性自适、狂放不羁的文人学士,他们极力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署名为李赟的《荣与堂本水浒传》评点本,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人物性格论,开始了对小说人物形象性格的深入评论与分析,认为《水浒传》绝妙千古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刻画了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人性,强调“同而不同处有辩”,也就是特别注重性格大体相同的人物形象的个性不同之处。而这不同之处,是由各个人物不同的“派头”“光景”“家数”和“身份”等表现出来的,即由各个人物完全不会重复的个人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摘编自王国健《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与小说人物性格》

材料二   明清换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变化。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其势如摧枯拉朽,庞大的明王朝顷刻瓦解,给予清初学人以强烈的刺激。清入关及其后20年的统一战争,中国社会遭受了剧痛,但随着清朝统治者逐步地调整政策,社会日趋稳定,也使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放弃了反清复明的幻想,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清初学人不断总结明灭亡的教训,探索天下治乱的根源,扭转明末“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遂使清初的思想文化界出现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李治亭《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与堂本水浒传》评点本中有关个性解放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学风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1-10-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


(1)结合教材所学概括黄宗羲所构建的“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为什么作者说他的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材料二 明末清初谴责专制君主的社会批判思想,是从先秦民本思想和中世纪抗议君主专制的异端哲学走向近代民主、民权思想的桥梁,它为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接受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

——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


(2)利用材料二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谴责专制君主”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2021-11-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价值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价值性标准侧重于真理层面,功能性标准侧重于实践层面。相较而言,价值性标准兼及现在和未来,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均具有文化建设的价值;而功能性标准侧重于现在,即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建设、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提升以及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就材料选取任一标准或多个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5-2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丙卷)
7 . “和谐”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哲学思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摘引自《国语》《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和”“同”的基本内涵。从“和而不同”的角度,阐述孔子对完美事物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结合所学,从“存百姓”的角度,概述唐太宗为医治战争创伤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秦朝郡县制“行其大公”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简述“循天下之公”思想主旨下,王夫之对历代帝王“私天下之心”的揭露。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从荀子到董仲舒,再到王夫之的思考与探索。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材料二   启蒙学者强烈抨击宋明理学,包括王门后学“空谈心性”“游谈无垠”的虚夸学风;揭露道学先生平日高谈阔论,大讲“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一旦国家有事,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黄宗羲)的虚弱本质,指出这种“空谈”“蹈虚”学风祸国殃民的恶果;另一方面,由于“致良知”说把中国中世纪哲学意识发展到极端,并使心学理论内部孕育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良知”学经过王门后学的引发,特别是泰州学派的分化,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创设了理论前提。

——刘辉平《王阳明心学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说明 “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早期启蒙思潮与心学之间的关系并简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泠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10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面的儒家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序号言论言论者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重视人的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阐述理由。
(3)第⑤和⑥两种思想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2021-03-1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