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材料   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从思想渊源和理论形式看,虽然与古代儒家的传豌思想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关,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却有着重大的区别……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所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娃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的意义。
2 . 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 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孔子的主张简要说明。

材料二   宋明理学重建了人的哲学。不以鄙陋之心看人类,而以其价值理想看人类,人类的真正价值便 显现出来。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从哪几方面“重建了人的哲学”?据此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三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崇尚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而其个人的心理上和哲学上的特点尤其不能忽视。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为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在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摘自黄仁宇《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上)》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的“这种关心和崇尚自由有其相通之处”的含义的理解。并分 析他不能成为“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的“社会环境”。   
2020-03-0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遢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针对上述问题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明清儒学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价值。28。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日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贪”“君子沈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围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最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6 .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2020-02-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董仲舒的建议批准以后,……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变成了东方世界之罗马教皇,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

材料二   (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清初思想家在许多问题上继续发扬光大了晚明的进步思想,比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唐甄继续批判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都是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成果。……这殷实学思潮直接引发了清代中叶的朴学学术,并且间接开启了近代中国学术的科学精神。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中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建议”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理学的社会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的“实学思潮”出现的背景。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文化体系的内部,须有若干基本观念的价值存在,也须有一群知识分子担任承前启后的工作。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自有其盛衰,于是也就影响了该文化的活力及生机。文化体系发展到极盛时,体系之内必有最得势的知识分子及最发达的观念;在别无对手挑战时,盛极势必走向僵化,僵化导致衰败,这是一系列辩证式的发展模式。此时,外力的干预,即可诱发文化体系的崩解。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有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朝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明清进步思想本身给予原因说明。
10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