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心中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石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2018-02-23更新 | 3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纲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明清时期以“礼不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下层社会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理学的精神自觉也因此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2020-02-04更新 | 286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你会同意材料三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政府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商人有时“且贩自东市,既已纳课,货于西市,又复重征”,再加上官吏勒索舞弊,“以致商人裹足不前”。这对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清政府对手工业产品实行违反价值规律的限价收购的做法,不仅见于云南铜矿,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的铜矿中、在贵州的水银矿、铅矿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封建政权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对民间手工业进行直接掠夺,窒息了这些手工业部门的生机,商人宁愿求田问舍,将资金转向土地而不愿投入产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②依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是如何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并分析其影响。
③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0-04-12更新 | 9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三3月学情分析试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高祖到文景几代帝王的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环境逐渐向好,但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在演化中也逐步尖锐,同时,三国问题与匈奴问题也更加推动着武帝当政的汉王朝走向亟需改革变化的极点;从汉武帝个人角度而言,其不同于祖、父的治理方式,面对时代的诉求,汉武帝极具雄心壮志,试图恢复三代之治,自己也先后采取多种举措,但收效甚微,也在客观上让汉武帝寻求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新的举措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编自何金松《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逻辑》

材料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摘编自《梦粱录》卷十八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摘编自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强调“王道得以民心为本”,“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体恤民众,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安定做打算,征赋税应该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避免造成民心的背离。他主张朝廷要“勤恤民隐”,以减少灾荒,消除民众对抗朝廷的隐患。繁重的夫役妨碍农业生产,朝廷应该轻夫役,爱养民力,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针对当时土地经界混乱、赋税不均的状况,朱熹还提出清丈土地合理负担赋税的主张,以纠正“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的现状。

——摘编自郭廷廷《试析“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们在传统民本思想无路可走时,诞生了“新民本”思想。明清民本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对君主专制作了揭露和抨击。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那么到了明清之际,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国”之辩。他们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而且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不一定是低贱的。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及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本”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代表人物(至少两个)。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具有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主流和灵魂。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讲“爱人”,孟子讲“民贵君轻”,强调“制民之产”,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早期启蒙学者在阐发启蒙思想时,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批判理学的禁欲主义,争取人的生存权利,另一方面还要冲破“民本”思想所固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藩篱,实现从民本向人本思想的转化。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君权进行抨击,以王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批判,何心隐在《师说》中说:“天地于易,易天而不革天,易地而不革地,师也,至善也”。事实上,明末至清代学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不仅脱离了理学的藩篱,也开始挣脱汉代经学的羁绊,向近代科学迈进。

——摘编自丁冠之《论明清实学的早期启蒙思想》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由神和经院哲学统治的黑暗时代。人文主义先驱者用它们手中的笔做武器,对教会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揭露教会的黑暗。“整个中世纪,诗人们都在有意识地避开自己,而他(但丁)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灵魂的人”。法国的拉伯雷斥责宗教教条和教会泯灭人性、窒息科学、阻碍人类进步。在揭露教会“来世说”和“灵魂不朽说”的同时,人文主义者呼吁人们大胆追求世俗幸福。人文主义者对神学给人的迷惑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举起了人性解放的大旗。宗教的蒙昧主义使文化凋零、科学停止,人文主义者反对人们对宗教的盲目追崇和顶礼膜拜。达·芬奇号召人们在科学上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有所发明的人,沟通自然与人类的人”。

——摘编自杨树虹《西方“人文主义”现实价值的辩证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概括明清启蒙思想对传统思想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先驱者们思想中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对各自社会产生不同效果的根源。
9 . 变革与创新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穆宗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0-1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分析这一态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