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33次组卷 | 64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青岛中学2023届高三(十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2 . 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3 . 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时期我国古代书院的性质状况简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与解读,正确的是
A.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C.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D.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
2020-01-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2020-01-01更新 | 1229次组卷 | 80卷引用: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中后期心学空谈说虚,不闻国事,不务实际。清初儒者力倡“实学”:顾炎武提出要用“你己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谈”;黄宗羲强调“道无定体,学贵适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儒学发展的方向B.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
C.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D.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2020-01-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检测(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材料二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材料三当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结合为一体的时候,急迫性曾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绪,然而超前愿望规划的改造中国的行动,没有一次不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面前碰壁。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结合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该现象产生的根源。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