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竟陵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他们重视作家个人性情流露。竟陵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李贽也曾指出,儒家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假”,而他提倡的是“真”,以真人真言真事真文反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这表明明代文学
A.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宣传近代民主自由思想
C.动摇男尊女卑的社会思想D.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反思
2022-05-10更新 | 349次组卷 | 3卷引用:高频考点2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2 . 如表是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有关教育机构采用教材的内容情况,据此可知,明清教材
教育机构主要教材内容
官学经义类、律政类、礼制类、告诫类、文体类、军事类、科技类
书院理学、心学、实学、考据
蒙学基础识字类、伦理规范类、名物典故类、诗歌文章类、数理科技类
A.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B.强调儒家思想的教育与传承
C.已经开展近代科学技术教育D.只允许在专门教育机构使用
2022-05-12更新 | 356次组卷 | 5卷引用:高频考点2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3 . 明中期以后,文化界有了新变化。李贽用“童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专门彰显一个“情”字,甚至提出了尖锐的质问:“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反映了当时文化界
A.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B.过分强调人的私欲
C.出现反对理学的倾向D.重在宣传启蒙思想
2022-01-09更新 | 355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8
4 . 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传统君、臣,民关系的最大弊病在于君权至高无上,导致君臣,君民关系失衡。为此,他提出“天子一位”“禄以代耕”,实际上就是把君主置于与普通民众同等的地位,以表达君、臣、民在政治上的互相平等。顾炎武的主张(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B.体现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5 . 宋代理学多主“静坐”之说,于静中养出一种道学气象。明代思想家吕柟提出,用功不必山林,市朝也做得,尤其必须要从繁华波荡中体验。这一转变
A.源于社会逐利风气的盛行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C.意在增强士人社会责任感D.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了活力
2022-05-14更新 | 279次组卷 | 3卷引用:高频考点23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一辑)(全国通用)
6 . 清末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弃绝考据训诂之学,讲求经世之务,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他的这些主张
A.是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开端的主要标志
B.体现出寻找社会变革方案的改良意识
C.成为晚清变法和改革运动的思想根源
D.反映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特征
7 . 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一种新知识分子,以明末松江陈继儒为代表。他召集文人编书,主要内容是比较美好的文人生活指南,如古董书画、品茶品酒等等。结果,这些书销路很好,他因此名利双收,轰动一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奢侈性消费增加B.科举制度的没落
C.社会阶层的固化D.重文的社会风气
2022-04-02更新 | 281次组卷 | 5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3 古代中国思想-【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8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因素。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关于民主思想的论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名论,荀子有“君舟民水”的生动比喻,明末清初诸大儒更为激越地表达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理念。先哲们的这些思想,为梁启超等近代民权与民主先驱者们提供了思想资源,“天下为公”观念更成为孙中山终身奉行的理念。

——摘编自胡发贵《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滥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民主发展的政治制度保障和社会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共同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及其实践意义。
2022-01-12更新 | 287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7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学教育一派在明清两朝,即使出现官方扶持的情况,也不能占据主要位置。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理学与心学。不过,实学由于其主流反对理学、心学的空疏虚浮,倡导功利主义思想,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民主进步思想的形成,因而无疑体现了儒学的一个方向,客观上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实学教育家的思想不过是有感于理学、心学于经济于政事无补、光培养虚妄空疏的人才的情况,而期冀以恢复先儒传统,重新振作儒学经世致用一端罢了。

——摘编自林李楠《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材料二   在这个文化转型的漫长过程中,1516世纪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变革活动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萌动。但是旧的文化尚未死去,新的文化也未壮大,双方仍然相互撕咬着纠缠在一起。到了17世纪,宽容精神、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已经基本上决定了这场旷日持久战斗的胜负,但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最终凯旋曲一直要到18世纪才被启蒙运动奏响。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实学思想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5~17世纪中国实学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10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李二曲指出, “真知乃有实行,实行乃为真知”,主张用“酌古准今,明体适用”的实学取代“凭空蹈虚,高谈性命”的俗学,把那些“明体而不适用”的人皆视为“腐儒”。这一主张蕴含(       
A.经世致用的思想B.薄古厚今的倾向C.天人合一的精神D.社会变革的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