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追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目的是,不让人民占上风,出现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名称,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政治学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该主张有什么样的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的核心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三: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背景。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相同之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文人结社风气浓厚,隆庆、万历时期的文人社团达到了41例,天启至崇祯前期更是达到了68例。明初文人社团人数通常在10人左右,明代中后期则有数十甚至上百人,复社成员人数达到三千多人,势力覆盖大江南北。兴起之初的文社,主要活动是精研八股、选文刻书,以便在科考场上脱颖而出。明代末年朝内政要“援社为重”,朝外社团则“丐党为荣”。复社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已任,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摘编自张涛《明清之际文人社团发展的历史转向》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团文化缘起于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合群救国”“合力求.知”的思想主张,得到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的响应,从京师到地方组织起来了数十个学会。其中有以政治活动为主体的学会,如强学会、保国会;也有以讲求知识与学术为旨趣的学会,如上海的务农会、地图公会、浙江的化学公会,主要是仿效西方学会的范式,研究专门知识或新学,力图在知识与技术方面,促进社会进步;还有以社会改良风俗为主的学会,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戊戌时期的学会一般都有公开的章程,明确规定其宗旨、活动内容、会员入会条件、会务管理制度等。上海强学会章程里规定学会要举办的各项事务,“每事各有详细章程,举办以后,随时集议”。各学会都设有会务管理和办事的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采取选举形式产生。

——摘编自彭平一、曾杰《论戊戌学会的现代社团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文人社团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时期的学会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6 . 材料   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也是明末具有强烈“异端”色彩的思想派别……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从思想渊源和理论形式看,虽然与古代儒家的传豌思想和王守仁的“良知”说有关,但是在实际内容上却有着重大的区别……王艮认为,“日用”就是“本体”。他所说的“百姓”,不仅是指受压迫的下层群众,而且包括广大士、农、工、商;“道”,亦非传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而是指百姓日用常行之道,即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圣人之道”,就是“百姓日用”。如果不能保障百娃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他们丧失生存权利,挨饥受冻,那就不是“圣人之学”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思想的意义。
7 .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儒家学说里包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等著名的观点,这两段话是哪两位思想家最早提出的?
(2)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直到西汉武帝统治时期才确立其正统地位。当时,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
(3)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新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4)明末清初出现了三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时代背景?
2020-01-3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学考)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振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

材料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2020-01-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证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摘编自余治平《唯天为大》

材料二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学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出现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皖南徽州地处偏僻,民风淳朴而廉劲,学风坚实而条理。梁启超曰:“皖南,故朱子产地也,自昔多学者。清初有歙县黄扶孟治文字学,专从发音上研究训诂;康熙中叶,宣城梅勿庵崛起,为历算学第一大师;雍正间,集其成者为江慎修,蜕变而光大之者则戴东原。”乾隆立朝之初,强调“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深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随着四库馆的开设及《四库全书》的辑成,汉学考据之风渐甄极盛。而此时江南地区的乡野学术,也正上行下效,尊经复古,崇尚经术。可以说,“皖派”学术既是儒学本身内在发展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与朝廷的意识初步契合的结果。

——摘编自徐道彬《“皖派”:乾嘉汉学的主力》

材料二: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其法律思想不但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对神学和宗教意识进行了有力批判,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他们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革命旗帜,以无神论为理论武器,对封建国家的制度、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和彻底否定。宪政、自然法、平等和自由等观念是百科全书派实行法治为中心的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人们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公正是法律的核心,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在制定法律时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利益。

——摘编自田喜清《百科全书派的法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中期“皖派”学术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科全书派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