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神,同时又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的集团消费者,承接他们的生意是商人提高社会地位和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官商以政治特权攫取厚利,其不仅不会措意于科技创新,而且也不注重于经营,赢利的大部分用于奢华靡侈的生活消费。在明清的专制体制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明清商业资本的这些特点,导致当时中国的社会资本呆滞于流通领域,而没有广泛地向生产领域渗透,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难以发展;科学技术得不到经济利益的激励,科技发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被堵塞。在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价值取向环境中,科技发明的社会精神动力也丧失殆尽。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营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表现。
2021-06-0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届高三第十次模拟历史试题
3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3)据材料三,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
2021-01-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材料二: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宰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材料三: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分析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背后的时代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日:“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刘为五行”。后又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日:“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乃始萌芽,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变者,乃见怪异以惊骇之。以此见天意。”“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摘编自蒋海兵<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

材料二 作为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理学,它的演变和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批判继承关系,但归根结底是后期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这种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具有区别于其他哲学形态以及先前儒学思维形态的特点。它的兴起首先是作为国家秩序崩坏的替代解决方案,新儒学试图通过家族礼仪和教育,而非依靠国家,转变地方社会的道德生活。朱熹的下列著作是最具影响的新儒学代表作:《四书章句》《资治通鉴纲目》《朱子家礼》《童蒙须知》《学校贡举私议》《朱子语类》。

——摘编自张立文《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这一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如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等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区别于先前儒学思维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只能“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的主要理由。
7 . 从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出发,中国不同时期在治国方略上各有千秋,侧重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的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居民区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有专门的里长在早晚负责启闭坊门。长安的东西两市,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可能想到的物品,除了征收税赋和管理市场之外,政府不对商业活动进行更多的干涉……大食、天竺、大秦的商人和僧人,东南亚商人,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甚至还有非洲人往来于长安。

——李夏恩《忆昔开元全盛时》


(1)阅读材料一,概括唐代在城市管理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都城长安的地位。

材料二   满清帝国既以强大征服者的姿态,拥有暴力统治的基础,又根据中国传统皇权,驯服了中国的文化精英。在这种背景之下,满清时代的文化活动一部分是压制明代开始的王阳明心学传统,另一部分则是严防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清运动。明末清初,中国读书人发展了自由心态以及对过去的检讨……经过清初百余年皇权的强力干预,中国的儒生成为俯首从命的书呆子。在文化精英失去活力时,他们对本国文化只是墨守成规。

——许倬云《闭关恰在“盛世”始》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对心学的主要贡献。阅读材料二,以王夫之为例,简要说明中国读书人如何“发展了自由心态以及对过去的检讨”。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也实行过对外开放,不过那时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没有多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胡伟国《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3)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不同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侧重不同。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清朝统治前期“驯服了中国的文化精英”的措施,并阐明清朝“闭关自守”的表现及后果。②指出材料中“对前苏联、东欧开放”阶段,中国外交成就的主要表现。并从吸取历史经验的角度,分析说明邓小平对“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的思考。
2020-12-12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1届高三12月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影响的原创性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它们相互对峙又相互吸收融合,威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篇章。到了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的局势逐渐稳固,儒、道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儒学定于一尊。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榎于天”。这个浩大艰巨的思想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送送木石,

到周敦颐、二程(程灏、程颐)和朱,由他们设计构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历经元、明两朝,理学逐渐失去其活カ,17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创见、有鲜明个性、有深厚学养的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亭林等,他们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宠仇,名之为独夫。”“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顾炎武《日知录》“一切外储尽令解京,而搜括之令自此始矣。……自此搜括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迄于亡。”
王夫之《读通鉴论》“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娃之私也。”

材料二 顾炎武以“有私为人之常情”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运作的自然规律,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黄宗羲从肯定人们追求其合理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提出著名的“黄宗羲定律”,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所造受的苦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摆脱专制主义的超经济强制式掠夺的愿望。王夫之也对皇权专制主义直接介入社会经济运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说:“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

——摘编自许苏民《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特点,并简要评价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想。
2020-11-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不明乎此,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顾炎武的学生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数簏自随,旅店少休,披寻检讨,曾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政治思想观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顾炎武治学思想的特点。
2020-03-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