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从天下“定于一尊”的构想出发,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治设计,并规定这种政治结构内部君对民、君对臣拥有绝对权力。尊君论并非法家特产,先秦儒学创始人孔丘便系统地阐述过温和的尊君思想;《左传》也有“国不堪贰”“臣无二心,天之制也”的记述;西汉大儒董仲舒则赋予尊君论以神学理论色彩,所谓“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唐代大儒韩愈从社会分工角度,大倡尊君抑民之说。此后,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以更加富于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为“君权神授”作论证,将“君为臣纲”归结为“天理”。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28次组卷 | 6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唐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

时期特征
先秦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
秦汉
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
宋元
明清前期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西洋科技逐渐传入、文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
近代

——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


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下表为知网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部分论文检索目录,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认识、理解。

关键词论文目录索引
儒家思想《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秦汉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论儒家思想的变迁及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汉代儒学与民间信仰融合共生的文化形态》
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综说》《秦亡法家思想不可承受之责的探析》《先秦法家与依法治国》
文化融合《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君道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整个古代中国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儒学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021-02-04更新 | 16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倾向,儒家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哲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他主张“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
范仲淹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主动担起社会重任。
顾炎武针对当时治学风气,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头篆刻,亦何益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