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叫圣贤气象。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之道包括并存的两面: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在、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道义情怀与洒落胸襟。……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对士大夫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追求圣贤气象者必须首先具有豪杰精神,这种提法是过去没有过的。同样讲圣贤气象,到了王船山(王夫之)这里,就必须要有经世能力,要有开拓世界的气魄,特别要能够创造社会功业。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16-18世纪英国贵族从政治权利到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乃至婚姻家庭生活和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在近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英国贵族适时的调整,投入经营,用一种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追求自由权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英国近代史上,文化在推动整个国家崛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而贵族精神正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他们重视教育,更加注重等级性,以其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来影响社会其他阶层。

——摘编自毕书媛《16-18世纪英国贵族精神的渐进式演变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士大夫精神”与英国“贵族精神”内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贵族精神”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折射的时代背景。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
2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请回答:
(1)图1是中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根据图1概括该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3)儒家思想传承数千年,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探究其主要原因。
3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归纳图1所反映历史时期思想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国。
(2)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020-11-19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坐标轴上出现了由负到正的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作者相关表述
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王夫之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

A.人欲战胜天理并且取得主导位置B.中国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
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精神的动力D.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宋朱熹《孟子集注》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尔,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认为君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

材料三   毛泽东则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充分估计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以作为我党的借鉴,从而不仅使传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本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对民本思想发展的意义。
6 . 从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国的民主思想经历了长期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民主思想的内涵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民主思想在当时是否是主流思想?为什么?

材料二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长安久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材料三 “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些政治派别的民主思想?在政治体制方面,两者有何不同?
2021-02-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新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理学大厦的创建,而且这一大厦之后仍在继续和完善,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儒学是面向未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后期思想家为构建“理学大厦”所作的努力及影响。
(3)面对风云际会,时局变化,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两种观点可供选择阐述 ①“清初诸帝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请以康熙帝为例加以说明。   ②自道光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立足儒家文化价值体系,赋之以时代使命,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1-01-0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坐标轴上出现了由负到正的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人欲战胜天理并且取得主导位置B.中国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
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精神的动力D.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影响的原创性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它们相互对峙又相互吸收融合,威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篇章。到了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的局势逐渐稳固,儒、道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儒学定于一尊。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榎于天”。这个浩大艰巨的思想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送送木石,

到周敦颐、二程(程灏、程颐)和朱,由他们设计构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历经元、明两朝,理学逐渐失去其活カ,17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创见、有鲜明个性、有深厚学养的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亭林等,他们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
10 . 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