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学,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治国主张;当时中国思想界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

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拿出“利刃断铁”的气魄,“战胜恶社会”。……“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3)根据材料三,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东西文化的看法。

3 . 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2018-04-09更新 | 700次组卷 | 2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莱芜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5 .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东林党人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表明东林党人
A.倡议复兴儒家经典
B.要求思想言论自由
C.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D.成为民主改革先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分析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总体认识。

2017-11-2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7 . 欧洲启蒙思想和中国早期民主思想都具有启蒙作用。
(1)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早期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
(2)请结合有关史实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8 . 明末清初兴起一殷实学思潮,力摧王学末流空疏清谈的陋习,破除“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流弊,倡导务实的治学方法。这些实学家反对王学的主要原因是
A.无益国计民生
B.反对禅宗思想
C.提倡科举制度
D.考据之学兴盛
9 . 明朝思想家王艮提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说明王艮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反对儒学异端C.赞扬程朱理学作用D.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
10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