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部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以及中国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的历史……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龙腾《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就材料一中“私学文化”、“帝国文化”、“市民文化”各举一例。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差异及主要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含义。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这棵大树需要连根铲除,你的看法如何?
2 . 清代学者戴震主张,“一人遂(注:顺心;称意)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仁者能达到“以我之情,絮(注:衡量)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其观点(       
A.弘扬了程朱理学的义理观B.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情怀
C.具有一定的近代民权意识D.冲破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3 . 王夫之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政治伦理原则,他甚至说:"宁丧天下于庙堂,而不忍使无知赤子窥窃弄兵以相吞噬也”。据此可知,王夫之(     
A.认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发展B.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C.宣扬了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抨击程朱理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病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常国驱连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式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盖“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幼难逸。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规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闻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美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子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
5 .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C.儒学思想适应了所有时代的社会需要
D.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2018-11-11更新 | 477次组卷 | 4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当时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先秦、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3)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股新思想?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较,文艺复兴较为相当。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在十四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而十六七世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态势。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其批判锋芒直指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之际诸大师也抨击了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等新的命题。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共同点,并说明原因。
2023-02-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有鉴于王学末流尚空谈的风气,以及个人经历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同时受东南地区生活环境影响,决定重新回到实学,倡导经世致用。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经世致用盛行于南方B.环境变化引发对现实的关注
C.清初思想界反对心学D.思想家着眼点转向客观世界
2022-01-19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

——摘编自程曼《“风”过而“心”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