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
A.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B.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C.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
D.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2019-05-25更新 | 802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山人”是晚明时代的一个特殊士人群体,他们多为仕途中的失败者,受王阳明“心学”的熏陶,挟才自傲,倡导个性解放,揭露社会阴暗,并由此而“非官”、“非政”、“非君”。“山人”群体的出现折射出(     

A.明代晚期社会政治黑暗B.陆王心学成社会主流思想
C.社会出现近代转型趋势D.明清已受到启蒙运动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理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理学家大肆宣扬的“道统说”展开的。按照程朱理学的“道统说”,“道”之传递,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至孔子,孔子传曾参,曾参传子思而再传孟轲,至宋代又为二程和朱熹相继承接。叶适对尧至孔子的道统传递并无异议,但对孔子之后的传递系统,他认为这明显属于杜撰。在此基础上,叶适进一步剖析理学的思想来源,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二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还十分注意把中国儒家经典传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如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1626年,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又译《五经》为拉丁文,在杭州刻印。入清以后,意大利传教士殷铎泽和葡萄牙传教士郭纳爵将《大学》译成拉丁文,称之为《中国之智慧》。随之,殷铎泽又译《中庸》,书名为《中国政治道德学》。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欧洲出现的“中国热”现象。
4 . 明末到清中叶,在儒家思想内部酝酿着一股思潮,如顾炎武明确提出了多种“分权”形式以削弱皇帝权力对各级政府的影响,袁枚则通过讴歌西周封建制下士人可自由往来、百姓可自由寻找职业的方式,批判封建社会后期郡县制下皇权专制的弊病。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科举制僵化导致士人不满B.政治民主化进程已开启
C.先进儒生的新型政治理想D.程朱理学已非主流思想
2021-06-26更新 | 31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综合检测历史试题
5 .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等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他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其言行(     
A.源于台谏制度的职业操守B.表达了理学道统的忠君思想
C.体现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D.为近代民主提供了思想启蒙
6 . 如表列举的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部分思想主张。表明他们的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政治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众治”“循天下之公
经济主张工商皆本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其他主张将自然科学列为教育内容经世致用,注重实学肯定人本能欲望的合理性
A.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C.成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D.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7 .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明朝衰亡的教训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该新思潮
A.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识B.摆脱了儒学束缚
C.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D.受启蒙思想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子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有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尖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昕)
9 . 明清鼎革之际,中国社会经历了“海徏山移”的历史巨变,士人们开始对传统帝制时代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其中唐甄(1630—1704)以平等思想激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与唐甄的政治观点相似的思想家还有(     
①王守仁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