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顾炎武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因敬仰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以“拨乱世,反诸正”为己任,提倡穷六经之旨、急当世之务的实学。顾炎武曾说过:“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道”与“救世”在他看来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的两个步骤。他提出“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大治学宗旨,把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联系起来,认为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都是为了经世济民,这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术风气的作用,但他把“当世之务”和“六经之旨”联系在一起,就使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最近数十年以经术而影响于政体,亦远绍炎武之精神也。”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治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治学思想的进步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根据时代需求,以先秦孔、孟、荀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诸家的思想,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基础,大力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化,形成了适应当时国情民性的新型价值系统。汉宣帝自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既是刘汉王朝的内心直白,也是对董仲舒构建礼法合用治国模式的肯定。

——摘编自李宗桂《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

材料二  佛道理论的精细化充分暴露了儒学的内在弱点。如何完善自身以及重回学术的至高地位,这成为儒学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朱熹认为“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而现存的礼书对古礼删削颇为有限,难以通行至民间。有感于此,朱熹便以司马光的《书仪》为底本,复加删削,成《朱子家礼》一书。

——摘编自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

材料三  顾炎武作为先锋性的代表人物反对“空谈之学”,力倡以“修已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即为“人道”,“人各有私”,“有私常情”。在顾炎武看来,“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摘编自许苏明《顾炎武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儒学相比,朱熹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