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顾炎武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主张(  )
A.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B.区别王朝政权与国家概念
C.具有了近代“民权”意识
D.被康有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顾炎武的某些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一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因敬仰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以“拨乱世,反诸正”为己任,提倡穷六经之旨、急当世之务的实学。顾炎武曾说过:“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道”与“救世”在他看来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的两个步骤。他提出“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两大治学宗旨,把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联系起来,认为治学和培养道德情操都是为了经世济民,这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术风气的作用,但他把“当世之务”和“六经之旨”联系在一起,就使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最近数十年以经术而影响于政体,亦远绍炎武之精神也。”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治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治学思想的进步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根据时代需求,以先秦孔、孟、荀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诸家的思想,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基础,大力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化,形成了适应当时国情民性的新型价值系统。汉宣帝自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既是刘汉王朝的内心直白,也是对董仲舒构建礼法合用治国模式的肯定。

——摘编自李宗桂《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

材料二  佛道理论的精细化充分暴露了儒学的内在弱点。如何完善自身以及重回学术的至高地位,这成为儒学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朱熹认为“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而现存的礼书对古礼删削颇为有限,难以通行至民间。有感于此,朱熹便以司马光的《书仪》为底本,复加删削,成《朱子家礼》一书。

——摘编自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

材料三  顾炎武作为先锋性的代表人物反对“空谈之学”,力倡以“修已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即为“人道”,“人各有私”,“有私常情”。在顾炎武看来,“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摘编自许苏明《顾炎武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儒学相比,朱熹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之际,某一思想家政治上严厉地批判君主专制。他的重要见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思想家是
A.王守仁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8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全部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其民本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为内核,构建了儒家学说中的仁爱思想。先秦儒家在明确主张“君为民主”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民为邦本”,二者共同构成其民本思想的完整逻辑。儒家眼中的君民关系是以民众为本位,民为君本, “民为贵,社极次之,君为轻”。土地不均,谷禄不平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愈演愈烈,严重激化了社会 矛盾,导致社会动荡,民生艰辛。孔子对民生的关注和维护集中体现在他著名的富民、教民思想中,孟 子在诸侯争霸的战国中期提出了“制民恒产”的主张。面对战国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众生活安定。

——摘编自苏丹《浅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们从“民本——尊君”的传统中把民 本思想剥离出来,对君主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大胆否定。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不 谋其政”的话,那么到了明清之际,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国”之辩。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尊君重民为政治模式,建立了“君为臣纲”的关系规范,明清民本思想 则超越这一概念,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明清民本思想家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也不一定是低贱的。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三 中国传统重民思想源远流长,但发展到近代社会,却没有自然而然地发展为近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重民思想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孙中山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重民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重民思想的束缚,把民本思想纳入民主制度的框架内来加以阐发,彻底否定了过去封建社会中官与民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孙中山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其民主宪政思想在1905- 1906年间趋于成熟,其标志为“创立民国”纳入同盟会政纲并升华为民权主义理论。孙中山明确指出:“民国和帝国是不同的,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专制,民国是由全国的人民做主;帝国是家天下,民国是公天下。”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的民本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超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本思想相比,孙中山民本思想的进步胜。
2020-02-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商周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