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神并不走严肃呆板的崇拜符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结婚生子,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高兴,会悲伤,会自私,会嫉妒,他们也有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简而言之,他们是被希腊人神化后的凡人。所以美神阿芙罗蒂德虽残缺了双臂(即著名的《断臂维纳斯》),仍然以神的姿态感染和震撼了无数的人。神性与人性赋予了石块以蒸腾不止的生气。她使人们了解到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神性与人性的融合。

——摘编自齐宇飞《从古希腊雕塑艺术看希腊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十八世纪,西方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启蒙运动。它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猛烈的政治革命的性质。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它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些权威是什么。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王国”,重新构建人类秩序。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内涵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一说明西方人文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共同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主义”思想源于公元前3世纪初的古希腊,其关注的是人本身的生存和道德问题,它以普遍主义人性假设为基础描述跨越国界的、对人类的博爱,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异乡人”的伦理问题。至19世纪,世界主义思想逐渐盛行于欧洲。康德以世界主义法为基础,认为“世界公民”具有参与世界交往的权利,世界主义是超国家主义的,这里的公民身份不再只是代表一种国民属性,而是世界主义共同体中的公民。

材料二   “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是儒家世界主义思想的经典表述,也是梁启超天下思想的追求。他指出,所谓“天下”即人类全体,这是世界主义的真正本质。他重新从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沿着信家大同世界的主张,寻求世界主义思想的根据。在对“世界主义”的认识变化中,他再次闹释了“国家”概念,并在“国家”中观照“世界”,破除了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为“天下”的传统世界现。

材料三   当今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新兴大国,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2011年中国政府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坚持的原则,也是中国奉行的世界主义主张。

——以上均摘编自王金良《大同、国家与天下-梁启超的世界主义思想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世界主义思想的特点,简析19世纪世界主义思想在欧洲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天下思想与当今我国提出的世界主义主张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我国奉行世界主义主张所面临的挑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3)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旦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2021-02-20更新 | 31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倡导的法治,与中国历史上法家主张的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家的法治,根植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黄宗羲的法治,直接来源于他的民权理论,即权力源自人民,而建立的法治,则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天下之法”,法治根植于民权之上,并体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成为维持社会生存的重要工具,这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观点非常接近。

——摘编自杨永华、赵亮《中国的卢梭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民主法治思想述评》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财产私有权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就拥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伏尔泰写道:“自由和财产是英国人伟大的理性声音.是自然的呼声.地产的所有者种植自己的世袭土地比种植他人的土地要好。”但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并不是永恒的。“当他们仅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还都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的粮食的好处,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启蒙思潮中的两大派别之比较——以自由平等观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的法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法治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伏尔泰和卢梭对私有财产的看法,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还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编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他们把“人”放在神创世界中的中心地位,认为“人”具有天赋自由意志,以人性作为思考神学、观察世界的理论依据。其关注的宗教问题大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少注意经院哲学热衷的纯神学理论。“人活动的目的在此岸人间,而不在彼岸世界”,所以“人应该把精力投注于尘世事务”。这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的好奇心趋于强烈,希望求证实验的方法验证真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主义者追溯基督教的渊源,对《圣经》进行严格的考证和评注,反对教会对原初教义的歪曲,他们研究古典学术和调和神人之间关系的观念,对当时的宗教改革家有着重大启示。

——摘编自陈志强《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宗教观的性质》等

材料二

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这一时期,众多文学艺术家依靠《圣经》和原始教义反对封建神学,强调赞美人、爱惜人。他们赞美人的高贵,是要把人抬到神的地位,仍承认神的至尊地位。到17、18世纪,人文主义不再只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否定外在权威。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用头脑立地的时代”。这样人文主义便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成为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

——摘编自马啸原《西法政治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宗教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批判对象、涉及领域、思想主张等方面分析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9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5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希腊人把神话中的诸神赋予了人性,使其人格化,众神更加生动逼真。从古希腊人让众神地位平等,到希腊人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希腊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

——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