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一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2 . 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
A.反对宗教信仰
B.否定专制王权
C.提倡人性解放
D.追求科学理性
2018-09-17更新 | 1293次组卷 | 17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温家宝在《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中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思想家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1)依据材料一,概括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指出卢梭在国家政治形式上与其他思想家不同的根源
(3)指出材料三中康德所阐述的观点,这表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2020-07-0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但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是以朕垂老而倦倦不息也。”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我们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公民政体,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材料三   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1)材料一、二的社会(国家)治理理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造成治理理念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结合17世纪的英国史实,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英国宪政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黄宗羲仍是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儒学之民本思想。他不仅直接参与了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实践,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然而,尽管他不否定君主制,但他毕竟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尽管他不否定皇权,但他毕竟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把皇权限定在最小化的程度上。如果说黄承羲的哲学思想是对七百年宋明道学的修正,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对两千年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

材料二   卢梭说,尽管他的学说所要彰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民主,但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谋得“全体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他不仅抽掉了君权的道德基本基础,而且也抽掉了君权的理性基袖。卢梭从学理上赋予了人民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主权。他的学说是“必须是”的理性判断,这种理性判断不仅改变了法国的现实,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卢梭政治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二者政治思想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