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1 道试题
1 .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B.以儒家“仁”“礼”的思想规范君主的行为
C.继承儒家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以儒家思想反教会思想专制倡导理性自由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难到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为什么把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理性的阳光”指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如何评价?

(3)归纳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二与材料三各侧重于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3 . 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之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材料二   1734年,他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他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材料三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邓绍基《文化论争与学人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论争的再认识》
材料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认为英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理由是什么?中国的“孔子时代” 为什么能得到他的盛赞?
(3)材料三对孔教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思想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014-02-18更新 | 10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4 .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一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 康德的自由概念是纯然内省的,是以自由作为道德的最高根据,康德的“自我立法作为自由”这个思想直接来自卢梭。对卢梭来说,既然人生而自由,符合人性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人自己统治自己,使每个人服从自己参与共同制定的法律,这就是“公意”;服从公意、服从自己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从卢梭到康德是把自由是服从集体自我立法的公意改成自由是来自个人自我立法的自律的过程。
——摘引自张盾《“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的进步性。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启蒙思想家运用中国形象的背景;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2014-01-10更新 | 9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湖南长沙县实中汝城县一中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
A.拥有教育权
B.获得劳动权
C.争取人身自由权
D.享有政治参与权
6 . 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循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途程之艰辛、实现近代化的历程之坎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孟德斯鸠学说图解
材料三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     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四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⑵材料二反映了孟德斯鸠的哪一学说?这一学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康梁之徒”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⑷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这场反封建斗争有何特点?这次向西方学习与以前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7 . 康德主张:“每一个人应该作为自身是一个绝对的目的来加以尊重,为某种外在意图利用他作为一种工具,便是侵犯他作为人所有的尊严的一种犯罪行为。”这就是说,人应该主
A.以自身为目的B.以社会发展为取向
C.符合传统与文化的要求D.强化自身的判断性
8 . 西方学者评论说,_____时期的知识分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几乎所有公认的欧洲传统,“他们的目标是推翻旧有结构,重建人类社会、机构和知识,并用所谓的自然秩序为新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里的空格应该填(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五四运动
9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洛克学说包含了英国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要素,确实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辩护。他的学说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流,奠定了基于代议制政府、宪法和法治的政治改革的基础。(他的)《政府论两篇》的思想与孟德斯鸠的思想一道为美国革命和温和阶段的法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彼得·赖尔、艾尔·威尔逊【美】《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二 法国《人权宣言》与美国《独立宣言》节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一八五四~一八五五年在再度移民的西部地区——堪萨斯——爆发了垦殖者与农民之间的武装斗争。一八五九年,武装斗争从堪萨斯蔓延到弗吉尼亚。农民约翰·布劳恩企图在这里发动奴隶起义。布劳恩建议在阿列该尼山脉建立根据地,并从这里扩展黑人的起义。在一个下雨的黑夜里,布劳恩占领了弗吉尼亚州与马里兰州交界的小城哈伯斯·斐里的政府兵工厂。布劳恩的全部队伍总共二十三人,其中包括他自己和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两个女婿。队伍中有五个黑人。布劳恩派遣了他的手下,到邻近农园解放奴隶,并捕捉了奴隶主来作为人质。布劳恩未能发动总起义。到第二天夜晚,首都(华盛顿)的军队开到了,布劳恩的队伍几乎全部覆没。受重伤的布劳恩被俘,坐担架去受审判,美国的“民主”法庭将他判处绞刑。“我,约翰·布劳恩,现在完全相信,只有鲜血才能洗清这个罪恶深重的国家的滔天罪过。”——英勇的布劳恩临刑前夜这样写道。其它地方的奴隶效仿了布劳恩的榜样,曾数次举行起义。关于这种起义,马克思曾写道:“据我看来,现时全世界最大的事件,其一是自从约翰·布劳恩死后开始的美洲的奴隶运动,其二是俄国的奴隶运动。”
——叶菲莫夫【苏】《近代世界史教程》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分析洛克写作《政府论两篇》的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
(2)阅读材料二,《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倡导了哪些相同的精神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精神原则在18世纪晚期法、美制宪实践中是否完全得到贯彻?
(3)运用所学知识判断马克思所言“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是指哪一个重要文件?它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
(4)史论结合是叙述历史事件的常用手段。阅读材料三,作者意图通过叙述哪一历史事件来得出怎样的结论(观点)?19世纪60年代美国“奴隶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为配合各种废奴纪念,请你写一个口号或标语以揭示废奴主张的理论基础。
2011-02-18更新 | 3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10 .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邮件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法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B.四大发明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C.启蒙思想家关注中国儒家文化和政治D.西方传教士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