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材料三
这三期间思想的进步,试把前后期的人物做个尺度来量他一下,便很明白: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佩纶、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嵩焘、佩纶辈已死去,之洞却还在。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可以证明这五十年间思想界的血液流转得很快,可以证明思想界的体气实已渐趋康强。
(3)材料三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各指什么?有什么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中国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对社会进程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