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目录

第三部分

理性的时代

普鲁士王位上的哲人

到美洲去!

自由、平等、博爱

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

工业革命

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

美洲属于美洲人

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

二十世纪的“灾难之母”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

——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左右,普鲁士的绝对君主依据启蒙的理性原则,废除了地方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中央集权制的现代行政制度体系,奠定了普鲁士“警察国家”的政权基础:在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由普鲁士自由派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时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代替“党政自由”,形成了普鲁士现代行政的独特观念,并时后世的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1850年左右,在欧洲范围内党政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在“普鲁士式”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确立了对君主而非对议会负责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

——摘编自徐健《通向行政现代化的普鲁士模式》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