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有将18世纪看做大变革时期的人都必须了解,自近代早期变化便已经开始,随后发生的不过是这些变化的延续。对于那些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他们的生活重心仍旧是农业、陆上财产和拥有土地的贵族的政治权利。在这个世纪,即便是富于变化的社会(包括英国、荷兰和法国)也显示出一些顽固不变的结构要素,如宗教行为、政治理念和领导体制,以及传统社会精英的延续不断的影响。

——【美】伊塞·沃洛克、格雷戈里·布朗《现代欧洲史》

材料二


——【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指以环境为中心,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指以文化为中心,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请以“传统与变革”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1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史学的转变

1819世纪,欧洲史学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8世纪启蒙思想家热衷于撰写历史著作,后人往往把他们称为“哲人史学家”,并相应地把他们的历史著述称为“哲学式历史学”。“哲学式历史学”的史学编纂在空间上越出传统地域,开始把西方人目力所及的东亚和大洋彼岸、中南非洲等囊括到世界史体系之中,从而产生出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史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和外交,而是整个社会和文化,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文化史。伏尔泰在写作《路易十四时代》时说:“我们应当致力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精神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艺术和祖国的事件。”

19世纪,欧洲史学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史学研究不再是文学、哲学和神学的附属,而是变成一门自主的学科。很多史学家强调必须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认为任何人都有权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争相撰写本民族和本国的历史。同时,史学家们开始关注社会下层的历史,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

——摘编自刘耀春《延续与断裂:启蒙运动时期到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欧洲史学的“转变”进行评述。
4 .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不仅信仰上帝,还倡导宗教信仰自由,确保理性在保障公民政治自由的制度安排中有其用武之地,并借助宗教的力量来达成世俗政治秩序的合理有效。由此可见,孟德斯鸠主张(     
A.用理性主义来排斥宗教信仰B.权力之间互相监督与制衡
C.把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结合D.宗教改革应服从国家利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2022-06-08更新 | 5540次组卷 | 38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二)历史试题
6 . 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的现实依据。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C.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D.认为中国落后在于封建专制
7 . 康德曾提出:“公众启蒙自己,确实很可能;只要允许他们自由,这还确实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在为广大人群所设立的保护者们中间,也总会发现一些有独立思想的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贫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想想方式的真正改革,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由此可见,康德认为
A.先革命后推进思想启蒙B.思想启蒙需要缓慢式推进
C.先思想启蒙后获取自由D.思想改造不针对旧统治者
2022-05-07更新 | 342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伏尔泰在谴责宗教裁判所和君主专制统治,歌颂文明和进步时,也谴责了下层社会的野蛮,他希望他的仆人、裁缝匠、供应人都信仰上帝,这样就很少有人会去抢劫他的百万家财了。这最能说明,伏尔泰
A.坚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B.接受了卢梭的经济思想
C.主张稳定法国社会秩序D.代表了新兴有产者利益
9 . 17-18世纪,英法等国的思想家从宇宙受永恒的“自然规律”支配这一前提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同样是在不变的“自然法则”作用下运动的,并提出“永恒的人性”“永恒的道德”等社会政治学说。由此可知
A.近代科学与启蒙思想在思维上相通B.启蒙运动催生了近代科学
C.启蒙运动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D.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中国热”,如普费弗尔的《寓言与故事》中根据中国孝道故事改编的诗歌,劝谕世人孝敬父母;维兰德在小说中借鉴《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梯芳,颂扬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学创作(       
A.意在批判和改造欧洲社会B.扭曲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
C.使儒家思想融入新教伦理D.客观上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
2022-04-22更新 | 508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江苏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