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对于各国而言,现代化是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钱乘旦教授认为,走向政治民主是共同的终点,但方式因条件而异。他对西方发达国家总结出这样三条政治现代化道路:第一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第二条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第三条是德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政治现代化的这三条道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界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大体会遵循这三种模式,只不过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而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涵,陈晓律教授认为工业化模式包括:英美模式,即内生型的自由放任模式;法国模式——曲折的发展模式,工业化延续时间长,变化的幅度也较为缓慢,其特征是“没有工业革命的工业化”;德日模式,又称统制型工业化模式,政府对工业化起引导作用,但不直接涉足经济发展领域。

丁建弘教授通过对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国现代化历程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在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创造的现代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新历史时代,发达国家是领头羊,二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被卷入现代化的世界大潮之中;现代化道路又是多样的,每个国家都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通向现代化之路。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谈一谈你对西方现代化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以往神学神权的枷锁中慢慢挣脱出来。而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启蒙运动后,人性的复归伴随着各种相关理论得到了众多的实践,理论渐渐变为行动,思想渐渐变为现实,社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神权已经从政治舞台中心褪去。可以这样说,文艺复兴将人们的思想带回到了此岸世界,但是并没有真正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将人们的思想和世俗权利带回到此岸世界,但是依旧没有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而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

——摘编自涂文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并说明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的《中国传教史》将孔子比拟为古代希腊的大哲学家,认为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过着良善的道德生活。该书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深受中国输入的陶瓷、丝绸产品的影响,具有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性。18世纪,法国人魁奈创立了重农学派,其刊物大量引用中国的典籍。在魁奈的敦促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898年,严复节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掺杂进自己的大量发挥,出版了《天演论》。是书将进化论的适用范围推向极限,痛陈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是万古不易的天演定律,一经刊印便风行全国。梁启超说: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时,日趋而日下,进化观念传入后,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中国的角度分析17、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受到重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进化论在当时中国风行的现象。
2022-04-30更新 | 465次组卷 | 6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广东专用)A卷
4 . 西方对“人”的看法

材料   5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对“人”的看法

时间西方人对“人”的看法
5世纪被称为基督教“圣人”的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这世界任一国家能取代的(注:《上帝之城》后来成为基督教的经典之一)。
16世纪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人物之一的高康大,刚刚出生时一天要吃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不到两岁就长了一个十八层的下巴。从三岁到五岁,他的生活就是喝、吃、睡;吃、睡、喝;睡、喝、吃。
18世纪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必须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
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所有脱离联邦并回到邦联掌控下的州之奴隶最迟于186311日后当被解放。”1865131日国会通知各州议员批准将成为美国宪法第13号修正案的法案,其禁止美国国土上任何的畜奴行为。
20世纪前期19147月,大约2379万女性公民中,就业总数为590万;到19187月,就业妇女总数达83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自愿为国效力。1918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法案,600万年满30岁的女户主获得选举权;1927年,英国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人对“人”的看法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年)生活在充满内忧外患和社会变革的明末清初时期,他极力反对王阳明门人后学中王龙溪等随意阐发的空疏学风,批判空谈误国,提倡实学。黄宗羲认为利己才是人的天性,人的一切行为方针和价值取向,都应当以利己为前提,重视强化人的"私"和"利"这类"自然权利"。黄宗羲还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在政治关系中,君主的尊贵地位必然要遭到动摇,他把君和臣都看作"从天下而有之者",主张"公是非于学校",认为君与臣的设立都是为了实现"公天下"的政治目标。

——摘编自刘浩《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霍布斯(15881679年)生活在欧洲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他认为人是欲望│的载体,趋利避害是人生的总体趋向。人只有运用理性通过契约才能顺利进入合理的政治社会,人类选择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保护自己的生存、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利。在实现社会契约和形成公共权利方面,霍布斯提出了权力的转让,"所有人在相互同意的前提下,共同把自己的权力转让给一个人或者一个可以有效地把大家的意志统一为一个意志的组织"。霍布斯虽然认为君主政体有着更高的效率,但更承认君主政体存在的流弊,认为只有克服臣民对自己权利的无知,才能革除君主政体的流弊。

——摘编自高慧《霍布斯政治哲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与霍布斯思想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霍布斯思想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 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概括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及分析思想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材料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某学者有如下论述: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9 .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魁奈、狄德罗、爱尔维修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中国的统治者明白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奉为楷模。霍尔巴哈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

——《2014中国大时局》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和迁就的,这两样孰好孰歹,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不做议论;但或是仍旧用中国的老法子,或是改用西洋的新法子,这个国是,不可不首先决定。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记得十几年前听老师在讲课中提及,人类未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我们狭窄的民族意识下的中国人统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后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神而成为世界大同的世纪。他说:“那将是一个融合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方法,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纪这才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真义。”

——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P97页,复旦版,1996年。


(1)解释材料一中“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秉持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在认识上有何共通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这一思想认识的现实逻辑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10 . 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泛爱众,而亲(接近)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
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买不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材料三

材料四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 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孔子核心思想“仁”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教义”的基本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欧洲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015-10-10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顺德勒流中学高二上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