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8世纪,是西方近代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西方近代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向性特征与近代西方社会民主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互相契合。西方近代思想所奉行的人文主义思潮往往与"自由""光明""反专制"等近代政治观念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现世的生命似乎有了更加宝贵的内在价值,拥有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存在意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为了精神自由,前者指向艺术自由,后者指向宗教自由。至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所形成的思潮几乎全部融合于当时人们的政治及宗教态度中,成为19世纪的新的宇宙观。

——摘编自张曦予、徐蓉《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多向性特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一条或者多条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竞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03-06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