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2 . (原创)在《政治家》中,拍拉图认为治国(管理)之术是一门专门技艺,管理者对人的管理必须是自愿而非强迫,并且管理者是能照顾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灵魂健康的人。可见柏拉图的治国理念(        
A.把公民作为城邦主体B.是通过教化实现民主政治
C.闪耀着人文主义色彩D.重在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写道:苏格拉底“抨击智者冒充热爱民众,实际上却是阿谀奉迎,反复无常。而伯里克利等政治家的错误在于,他们只是在满足公民的私欲中寻求其幸福和快乐。”材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A.关注兴趣从自然转向社会B.主张由哲学家执政
C.对雅典民主政治丧失信心D.力图重建道德价值
4 .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晓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015-12-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葫芦岛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5 .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墨子       ②荀子       ③老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