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苏格拉底说:“神特意把我指派给这座城市,它就好像一匹良种马,由于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需要某些虻子的刺激来使它活跃起来。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的权利B.振奋城邦的社会使命感
C.抗议雅典司法的不公D.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失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苏格拉底创立了独特的问答法,其分为三步:第一步,用诘问的方式使人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二步,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问答法
A.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B.弥补了智者学派理论上的缺陷
C.以否定权威为出发点D.使理性占据希腊社会主导地位
2020-09-28更新 | 614次组卷 | 23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注重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三   “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椰林格《罗马法精神》

材料四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期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六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力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利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指出材料二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内涵。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5)概述材料五的思想核心。分析材料五中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
2020-02-0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四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材料三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4)据材料五,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2019-01-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扶余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亚里士多德认为:“使用奴隶与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即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政治学》第11—12页)”。下列哪一观点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这一逻辑
A.对于不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B.对于平等的人施以不平等才是真平等
C.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
D.正义与否在于是否使用和奴役奴隶
6 . 古希腊先哲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理性高于感觉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D.“美德即知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