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北宋初年,宋太宗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等人曾在此讲学或辩论,成为理学思想的传播中心。宋末至清初是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表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分别作相关说明。(提示:至少两点)
2019-11-1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2 .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约在70岁左右,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三年后,73岁的孔子告别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三年时间里,“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述,孔子在这个时期的文化活动主要包括:

(1)整理古代的典籍:《诗》《礼》《乐》《书》《易》《春秋》;

(2)晚年孔子还在教育方面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史记》上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那是公元前399年的春天,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原告……控告苏格拉底犯有两项罪行:一是渎神或慢神,二是蛊惑败坏青年。为了审理这个案件,雅典城邦依法组织了一个包括501人的审判官团队。……对苏格拉底做出了有罪判决。……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按照当时的惯例,苏格拉底原本可以免除一死。……这位70岁的老人没有做出其他选择,而是选择了死亡。

——喻中《七旬圣贤的境遇——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8-12-2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和孟子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4 . 历史比较、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法官),瞽瞍(舜的父亲)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阻止)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法官是按职责办事)。”“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第35章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葡、西等国商人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白银资本》等

材料四《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从全球化的视角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材料五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阅读材料五,概括上述党的重要会议的共同点

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2018-04-01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著名哲人雅斯贝尔斯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8-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朱熹是在“礼崩乐坏,三纲五常之道绝”的危机面前,有志于重振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很多成圣的修养工夫。朱熹表述道德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分别运用“仁”、“智”的术语。用“智”来表述“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的传统,而“仁”作为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也是毋庸置疑的,……朱熹这样说过:“若无这智,便起这仁不得。”“《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刘克兵、、朱汉民《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知识与道德》
材料二 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於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提出“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思想道德必真必实”,主张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道德思想,用新的道德思想重塑国民的道德心灵,以此根本改造社会,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摘编自彭平一、钟翡庭《论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并指出朱熹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就道德和知识的关系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提出的新道德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新道德观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提出的救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道德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16-12-12更新 | 4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7 .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
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
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
——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文人学者”是如何“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的?
材料三 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
——兹维坦·托多罗夫《人文主义的昨日与夸天》
(3)结合18世纪欧美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