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输《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7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   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
4 .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十六世纪不仅很熟悉这一切丑恶的现象,并且也对人文主义者这一类型的人物越来越厌倦。这些人不能不为他们所犯的罪恶和此前落在他们头上的过分的荣誉而付出代价。他们的恶运要求那个国家的最伟大的诗人以一种冷静的和极度轻蔑的声调来描绘他们。”这段话旨在说明当时欧洲
A.文艺复兴的衰败已不可避免
B.人文主义者崛起的原因
C.宗教改革带给人们新的希望
D.民众充满悲观厌世情绪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远在很久以前,我们就能在意大利随处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但在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正是在这种个体精神的鼓动下,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创造出无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不仅在意大利,在英法等国也有大量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有个性的人和富有个性的文化创造。1617年英国学者弗卢德(Fludd)在他的著作中置入一幅插图,取名“完整的自然之镜和艺术想象”,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机地包容在一个圆形的图案里,意谓世界是上帝的艺术品,而人是世界的中心。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之初,个性解放、个人自主是思想界、文学界的共同关怀。但整体地看,当时感性的呐喊远过于理性的沉思。此下一直到对日抗战,这期间中国人纷扰不安,大家关心的主要是救亡图存的问题,只考虑大我,无法顾及小我的问题,更谈不到讨论小我精神境界的问题了。这是国家的处境所加于思想的限制。传统有关“个人”或“自我”的观念因此没有机会得到深刻的重视和认识。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个体精神的表现,并说明这一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的“个人自主”与文艺复兴时的“个体精神”的不同,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个人自主”未能彰显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并时时意识到这一点。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在世并非为了死后的来生。对于基督教所谓此生为来世的观点,他们大惑不解。……中国人明确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诸关系的和睦。”

“我们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地享受生活。……把精力集中在世俗的幸福,这一特性是我们缺乏宗教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1934年林语堂《中国人》

材料二“……这解释了文艺复兴时期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的原因——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

“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往的中心都是人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异同点。

2017-11-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