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
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
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
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
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
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
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
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
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
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
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
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
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
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
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
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 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背景。
(2)某同学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出民国初年“礼服之争”的三种观点(见下
表)。请结合下料依据所学帮助他完成表盒的其它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