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近代西方思想的发展以教会权威的下降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扩展为主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关于“人”的辩论:教会VS人文主义者文艺复兴是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文明过渡时期,关于“人”的认识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观点,对一些问题的辩论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思想变化的轨迹。

天主教会认为,人类从亚当开始失去了自由意志,再也不能做出任何取悦于上帝的事情,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的价值就是赎罪。人应当一切以神为中心。世人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积累财产是罪恶的,财产越多离上帝越远,只有守贫禁欲才能接近上帝。人类应该绝对信仰上帝以获得幸福。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肯定自我价值,应当积极创造丰功伟业,追求现世幸福来体现价值。财富是一种体现人尊严的巨大力量。相信上帝,基督教会在统一了人性和神性的时候将是理想教会。

——摘编自何成刚等《世界古代近代史历史课标与史料研习》


(1)关于“人”的辩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话题。请归纳材料一所涉及的辩论论点及论据,完成下表。

论据辩论论点天主教会人文主义者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与卢梭两人经历的共同之处,并指出这些共同经历反映了大革命前法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期间先贤祠建立,作为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伏尔泰和卢梭的遗体都安葬于此。卢梭的学说传播到中国后,受到严复等知识分子的关注,并从中汲取救国的理论武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启蒙思想的历史影响。
2020-04-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2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第一阶段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始于1516世纪。中世纪罗马城破败不堪,供水短缺。1453年,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修复了古代的维戈水道。为配合重建工程,学者们研究水道,其兴趣主要在于文本研究,把古典作家对水道的叙述收集起来,并未对罗马城的水道遗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当代学者)泰勒评价道:“通病是不加批判地使用文献……易于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记载”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考古学的繁荣,古罗马水道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870年,意大利国王建立罗马古建筑发掘与保护的总监部,1875年,创建考古学院,考古发掘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兰西阿尼将罗马城发掘出的输水管上的铭文进行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水道的信息;托马斯·阿什比通过寻找从罗马城水道中清理出来的沉淀物,追溯水道的路线。……拿破仑征服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促使许多国家将罗马文化当作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对本国罗马行省水道遗址给予特别关注

——摘编自张尧娉《古罗马水道研究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概括古罗马水道研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材料四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根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观

材料一   彼特拉克把对古典时代的无知作为划分阶段的准则,以此区分出古代、黑暗时代和新时代,把“人的时代”或“文明的时代”作为历史的第一阶段。彼特拉克撰写的第一部历史学著作《名人传》,采取了不同于以往围绕基督教世界重要人物进行的写法,按照古罗马国王的顺序撰写。写作不再为神权服务,而是要为人民提供道德教化和培养批判精神。……他开始把视线扩大到过去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

——摘编自周施廷:《自我的觉醒:彼特拉克与现代性》


(1)依据材料,概括彼特拉克历史研究的特点。

材料二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2)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多角度论述。)
2021-01-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人的发现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材料二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则不通。

——摘编自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压倒了对个体尊严,个人权利的注视和尊重。

——摘编自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变化,并指出其原因。
主题三传承与创新

材料三   1899年《万国公报》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此后,在报刊关于介绍马克思及其观点的文章间或出现。1918年下半年开始,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20年3月,北京大学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阅读材料三,概括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020-03-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6 . 当人类的脚步迈入近代的门槛后,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变。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个时代,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像是古典古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旧的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了;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从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则构成了现代大工业的起点。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日耳曼语族各民族大部分都直截了当地抛弃了它,接受了新教,……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最伟大的变革”的表现。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2)依据材料二,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简述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史实。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记述了欧洲近代历史发展中社会观念的变化。

观念一需要上帝的感化和拯救,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罢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颂扬声不绝于耳。
观念二把政府视为人的意志所创造的一种设置,政府不再被认为是上帝施予人类历史的神授之物一部分。
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观念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与观念一相比的进步之处。
2020-05-0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7 . 走向近代社会的过程中,东西方都曾面临对传统古典文化的反思与抉择。

材料一   下图雕塑《拉奥孔》是公元前1世纪中叶古希腊雕塑家的作品。描述了特洛伊战争中,祭司拉奥孔识破了希腊人的“木马计”,因此遭到神的报复,父子三人被海蛇缠绕致死的场景。

该雕塑1506年在罗马附近出土,它的出土在意大利轰动一时,获得极高赞赏。德国古典美学家莱辛认为:“希腊艺术家将拉奥孔在剧烈的情感中塑造的高贵而单纯,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保持恬淡、刚毅的神色,可以看到不可动摇的人性的伟大”。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雕塑《拉奥孔》在16世纪“轰动一时”的原因。

材料二   1919年,深受西方实用主义和科学思维方法影响的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旧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古代圣训“在今日还是不错吗?”据此,他倡导“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的“整理国故”运动。            


(2)结合所学,材料二中的“新思潮”是指哪场运动。根据材料二,概括胡适对“旧文化”的观点,并简要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8 . 某年级学生开展“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近现代史上民主思想的演进和实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选题一:古希腊人文思想与文艺复兴



(1)上面两张图片表达了怎样的共同思想内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复兴”的理解。

选题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伏尔泰

材料二   行政权利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并据此说明启蒙思想对文艺复兴的发展。

选题三     民主思想的实践


(3)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照范例,任选成果之一作答。
范例: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的一部宪法,宪法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有利于美国的统一和稳定,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02-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材料四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R.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3)材料四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
2018-03-0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3)依据材料,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018-01-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