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为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神,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作“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并从理论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指出“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3 .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中国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否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理由。

材料三   绝大多数欧洲学者只能通过出版物分享传教士提供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仅有少数有缘结识在华或曾经赴华的传教士,向他们索取更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与他们共同探讨有关中国的种种问题。这类直接交往除了少量面对面的交谈,主要形式是信件往来。……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华传教士建立了通信联系的欧洲学者中,最有名的便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另一位与传教士有很多交往的学者,是法国人弗雷莱。

——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


(2)为何两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看法有如此差异,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

不平等的原因平等观的理论平等观的实现

卢梭
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抽象的自然力与意志是个人的基础,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两大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马克思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的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


(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观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得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得原因做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刊《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犯非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4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南淇县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弓公迄,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二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对东西方当时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成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7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8 . 启蒙运动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现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若是把他们看成乌托邦分子或者集权主义者,这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从历史而言则是荒谬的。事实上,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试图以求实际、讲原则的方式解决问题……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榜样供当代知识分子奋力追赶,也展示了一种与压迫性的制度、不公正的特权和不合时宜的文化实践做斗争的样板。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摘编自【德】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

材料三启蒙哲人对批判的推崇及其对形而上学的正当批判明显地表明,启蒙运动不是理性的时代,而是一次理性主义的造反。这场造反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一方面反对把理性说成是唯一的,甚至主导的行动精神的论断。另一方面否定那种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神秘现象,都可以通过研究而得到阐明的观点。主张批判至上,绝不意味着理性万能。这是一项要求有权质疑一切的政治主张,而不是要求宣称一切都能被理性了解和驾驭。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判断问题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针对“压迫性制度”提出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康德提出的“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的原因,并解释“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的理由。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奉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摘自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3)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思想的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
10 .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予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