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的启蒙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年——178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和作家。平民出身的他先后在朗格勒和巴黎的耶稣会学校读书。他从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没有接受舅父的神甫职务。1746年出版的《哲学思想录》被法院查禁,后来又因反对宗教的言论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极为广泛,其中有文学家、医师、工程师、旅行家、航海家和军事家等,几乎包括各个知识领域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切杰出的代表人物。

《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从1751年开始,至1772年完成,历时二十年。期间曾两度遭到当局勒令中辍,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被迫流亡国外,狄德罗坚持工作,直到该书完成。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狄德罗的主要贡献。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做出贡献的条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通过科举和所谓根据个人品德才干遴选官员的制度。他在《风俗论》和《路易十四时代》都有所谓举贤授能的论评,他认为中国皇帝是能洞察下情、任人唯贤的,因此不乏溢美之辞,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这是伏尔泰从东方世界所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他从神秘而遥远的东方所“构想”出来的中国,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摘编自钱林森《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9018月,清廷颁布上谕,承认科举“流弊日深,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明确科举考试,引导士子、官吏重视政治与实事,以求真务实。19033月,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折》称:“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1905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已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立即废除科举制的呼声大涨。由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得到清廷的批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废除科举制度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看待科举制度的正确态度。
2022-05-27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届高中毕业班考前定位联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之后,特别是17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深入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敏思想的同时,也把西方各地的信息资料带回了欧洲,使西方人了解到不仅欧洲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地球上其他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和种种神学,以此为开端的科学革命乃至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拓宽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伏尔泰提出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史观,从而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放在了应有的位置。伏尔泰的史学观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儿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唯理主义。伏尔泰举起理性主义大旗,并使理性主义成为他的文化史观萌生的哲学基础。此外,在《风俗论》中,伏尔泰进一步把视野投向整个世界,勾勒了作为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的人类生活图景。

——摘编自刘明《伏尔泰理性主义史学思想管窥-以《路易十四时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和伏尔泰史学思想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顾炎武和伏尔泰对史学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卷书中,我经常流露出我所考察的事物对我思想的影响··..··每个读者也都可以从本书得出自己的判断,并匡正我的判断;用心思考的人,总是会启发别人思考的。这是伏尔泰(1694-1778)在《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中文译为《风俗论》)开端所阐述的观点。这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著作,突破了基督教的世界史体系和政治史传统,独具创见,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仅在1756-1768年这短短的十多年中就再版过16次。此外,他的《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以军政大事为纲,不仅写了法皇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还包括该时代内政、司法、商业、治安、科学、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他在该书中指出,史学家的任务应是致力于叙述值得注意的各个时代······这些均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代表作,其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三十余卷中大多内容衔接紧密,主题明确,可以独立分为一类。而这一体例既充分利用了札记的灵活多变,又体现了典制体史书的专门严谨。对于此书编纂的宗旨,顾炎武多次自言著述“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庞卓恒等《史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和顾炎武作为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伏尔泰和顾炎武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了《百科全书》。为了完成《百科全书》,秋德罗把法国最优秀的100余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师、航海家、军事专家和医生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以传授新知识和宣传理性主义为己任的“百科全书派从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的出版至1772年,共出版了28卷,此书概括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水平。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的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主要囊括了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此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但是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其中科学技术的作品也寥寥无几,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它主要是对重要文献的分类编排与汇辑,它的主要用途是仕途举子学习和参考之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却没能收录其中。作为一部丛书,延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种著作,计有7907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有一千五百余人。《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另外还有副本一部。编纂《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也销毁和删改旧书图书3100多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汇集了伏尔泰、卢梭、霍尔巴赫等160余位作者的智慧结晶。这部书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了科学和理性,起到了批评迷信和反对专制的作用。下表为《百科全书派》主要作者及其编纂条目表:

撰写人涉及学科条目代表作
伏尔泰历史学、哲学历史、智慧
孟德斯鸠哲学情趣(品味)
卢梭政治经济学、美学音乐
霍尔巴赫政治经济学、化学、宗教史、自然史
达朗贝尔前言、数学、物理学日内瓦
迪德拉美学、农学、手工艺、政治学、哲学艺术、农业、手工业者、钢、自然法、爱真理者、政治权威

——摘编林硕《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法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书编纂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对两书的编纂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书所透视出的中法文化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及其他国家的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021-04-20更新 | 307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021-04-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五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旦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2021-02-20更新 | 30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更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卢梭用财产关系说明政治关系和社会观念,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决定政治因素和思想因素。卢投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各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他把私有制出现及社会文明的产生看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包含着人的自由的丧失、人类不平等的加深,同时是一种退步;不平等随着文明同时发展,最后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压迫者被压迫,重新转变为平等,转变为新的更高层次的自觉的平等。

——摘编自汤杰鹏《所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发展》

材料二   马克思高度肯定卢梭关于私有制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论断,并且认为随养私有制的发展这种趋势仍在不断加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是造成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重要原因,私有制不仅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最终还会导致资产阶级自身的灭亡。所以,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是消除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所有制,建立一个社会物资资料   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韦宇婷《马克思对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学说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超越卢梭学说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