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材料二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卢梭是一场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
(3)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2021-04-1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D.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2017-12-01更新 | 319次组卷 | 3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3 . 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2018-08-31更新 | 294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11-27更新 | 466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练4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   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蒙学教育发展较快,这时期编写了众多蒙学教材,主要有:识字类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等;思想类教材,如《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历史类如《蒙求》《咏史诗》等;工具类如《杂抄》《俗务要名林》等;另外还有专门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编写的教材,如《兔园册》《文场秀句》等。这些教材,篇幅短小,句子较短、语言简练,采用韵语的形式表达,音韵流畅,铿锵悦耳。它将识字教学、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识字教学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品德习惯,教学生如何做人。

——摘编自陈玉英《唐代蒙学教育研究》

材料二   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与成人没有差别。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来到世间的,为拯救灵魂,儿童从幼年起就要接受基督教教义的教育。儿童在家里任何事情上都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否则即受惩罚,甚至当大人们外出的时候,儿童在家里也必须安安静静地坐着。

到了近代,儿童逐渐被发现,夸美纽斯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比作比金银珍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应通过教授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以使他们全面发展。到卢梭时期,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反对成人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为科学研究儿童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欧洲儿童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原因。
7 . 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驱使人文主义者讥讽教士丑行的是人性的要求,而驱使宗教改革家们揭示教会的腐败堕落的却是神性的要求。人文主义者要伸张感性的权利,宗教改革家则要重建信仰的权威。在宗教氛围浓厚的16 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扬自己的主张,而宗教改革家们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的教诲,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扬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宗教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18 世纪随着以牛顿思想为代表的近代主流科学文化的植入,法国思想文化传统才会发生彻底变革。牛顿理论不仅用科学来扫除迷信,而且用科学来召唤民主,进而驱逐专制。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牛顿理论哲学化、人文主义化。这是由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完成的。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的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家重建信仰的权威的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推动18世纪法国人文主义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文主义发展在社会政治领域表现出哪些理论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
A.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
B.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
D.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舆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熙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返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016-11-27更新 | 267次组卷 | 37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