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材料一 莎士比亚(1564~1616)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于恋爱自由、会因自由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一步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经典爱情喜剧。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潮?推动了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三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代表性事件各是什么?
(3)“文化层面”的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 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权威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之中。这一‘自然状态’因为人们丑陋的本性变得混乱不堪,充满恐惧。为了让人类避免本性带来的相互伤害,逃离苦难,获得生命的安全和平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缔结起一种稳固可靠的关系。”这一观点所蕴含的理念是
A.君权民授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主权在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D.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4 . 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
(3)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请谈谈对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中人文主义的理解?
2018-05-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竞赛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一群勇于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分子的运动。……既然艾萨克•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自然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那些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

——杰克逊•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知识分子们批判锋芒直指的对象?孟德斯鸠“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代表性思想成果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概括其共同精神。

6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有哪些,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7 . 下图漫画所宣扬的主题思想是
A.蒙昧主义思想
B.禁欲主义思想
C.启蒙思想
D.社会主义思想
8 . 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思想启蒙运动,因其与欧洲 18 世纪启蒙运动有着渊源,二者所表现 出的反封建文化的激进批判精神、崇尚理性精神和革命导向作用是一致的。

——摘编自《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中国文化启蒙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的,并不是单纯的高势位文化向低势位 文化的扩延。从消极意义上看,中国文化启蒙缺少启蒙所需要的理性精神资源,可谓“先天不足”; 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得国家、民族的本位意识取代了个体意识,市民社会的不成熟也无法为启 蒙提供现实的经济基础,又可谓“后天失调”。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中国文化启蒙的特殊性》


材料三       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交流史,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必须在文化交流的大 背景下进行,而学人们也必然要在汲取西方近代文化的条件下,运用自身的理性反省批判中国传统
文化,以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意志,构建新的认识方法,重新发掘和估定中华文化的 价值,开创新的文化传统。

——《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崇尚理性精神和革命导向作用上的一 致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启蒙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中国的思想启蒙需要借鉴西方哪些宝贵的内容?21 世纪 的中国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文化体系?
2017-12-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9 .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以下言论与启蒙思想相符的是:
A.“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B.“谁不尊重生活,谁就不配拥有生命”
C.“决不可能把自己没有明确验证的任何事物称为真理”
D.“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