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2 .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2018-05-09更新 | 965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五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和第三等级各劳动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联合起来的运动,启蒙运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任务。启蒙运动的任务主要是
A.推动人文主义发展B.反对封建专制势力
C.构建民主科学时代D.传播自由平等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康德指出:“我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康德在此主张
A.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B.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C.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D.对实践理性的批判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6年2月,陈独秀明确提出:晚清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为改变自己的落后现状,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但未见奏效,究其原因,乃在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未有根本之改变。他断言:“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采取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他认为要使民主立宪站住脚,就必须反对儒家三纲之说。按照这种思路,不进行根本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实行民主。

——摘编自周玉萍《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现,恢复它的合法权利在批判之中倡导理性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伏尔泰在给达朗贝尔的信中写道:“理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启蒙思想家正是真诚地启发民智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挣脱任何外在权威的束缚,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并指出中国新文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相似之处。
6 .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B.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卢梭完成了他最为人知的著作——《社会契约论》,这部著作以“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开头,阐发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重要观点。……卢梭还正式出版了一部关于道德问题的充满激情的感伤小说《新爱洛绮思》,似乎欧洲的所有妇女和一半男人都为之落泪。人们常说,浪漫主义伴随着这部小说而诞生。

——摘自【美】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等

材料二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钟表、机器和车间的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男人、女人和孩子加紧生产,工资却很低,没有完成定额就要受到惩罚,无论是机器还是工序都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此早期的工人总是要面临发生事故致伤甚至致死的风险。19世纪30年代,有学者一语揭破:“在这里,文明表现了它的奇迹,文明的人几乎变成了野人。”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的启蒙思想内容。

(2)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上半叶,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强烈反差。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理想与现实”反差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简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人阶级和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97年出版的《历史批判辞典》中,法国人皮埃尔·培尔宣称:“任何个别教条,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是否由圣经的权威所提出,或者有什么别的来源,只要它和对自然理解的清晰肯定的结论相冲突,就是错的。”其观点意在引导人们
A.辩证地分析历史
B.摆脱宗教信仰
C.理性地认识社会
D.研究自然科学
2018-03-16更新 | 127次组卷 | 5卷引用:《2018-2019学年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人教版 必修三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启蒙思想家提倡:“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相较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进一步要求(     
A.人性解放B.信仰自由C.经济平等D.政治革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贝多芬(1770—1827)幼年时期曾追随聂费学习,他对贝多芬的思想起过重要的影响,贝多芬曾说“我恨恶劣的侯爵比我恨强盗更甚!”可见,贝多芬(  )
A.幼年成长环境较恶劣B.开创浪漫主义音乐先河
C.受启蒙思想影响较早D.推动了古典主义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