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契约生活这一领域,官方主流文化习惯以“义利”关系来衡量人们实际契约生活中的具体交易行为。这种“重义轻利”观念的宣扬使得古代中国契约生活的道德性更为突出,在官方主流文化看来,契约的互惠性应该让位于契约的互助性,他们视契约为老百姓之间相互救助的重要手段。在儒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绑架”下,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缺少天然的商业属性,其被赋予了更多“救助”的责任。这就使得,如果“义字当头”,“利”就可以让位,甚至可以被忽略。而这种“义”需要到怎样的程度呢?似乎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而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最理想的“借口”,于是白纸黑字契约在“良心”和“道德”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你若较真,别人还会倒打一耙。

——摘编自万珊珊《从中西方契约文化看当今社会契约精神缺失》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封建经济关系的崩溃、罗马教廷的衰落以及新教的出现、宗教信仰的多样化取代信仰的一致性、身份地位被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平等交往所取代,这一切变化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一是个人主义的崛起,对个人的生命、安全、财产、自由等诸项权益的保护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二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前那种概念模糊的“神授”王权、“天赋”帝国被具体的、强大的国家统治权力所代替。近代最早完整地提出社会契约理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劳休斯,往后的斯宾诺莎以及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卢梭等,这些人推开上帝、离经叛道,明确反对君权神授,用理性主义代替神秘主义和愚民政策。他们都相继提出了各有独立见解的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些思想家那里,有的利用社会契约理论来为君主专制制度辩护,但更多的则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借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来论证主权在民、主权利民以及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来论证进步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罗国亮《试析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由来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契约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制度下,面向下层民众的法国初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教会经营的一项“慈善”事业。启蒙思想家倡导建立公共教育部门,世俗化国民教育,将初等教育由教会事务转变为国家事务。1793年,国民教师成为了小学教员的专用名词。共和政府要求他们除日常的教学外,还要在星期日举办公共讲座,向公民普及道德规范与原则、国家法规等知识。国民教师“给予儿童第二次生命,即公民生命”,他们被誉为“共和先锋”。第二共和国初期,国民教师扮演了共和派助选人甚至候选人的角色。1914年,一些国民教师投笔从戎。据统计,有35817位国民教师应征入伍,其中8118人为国捐躯。

——摘编自曾晓阳、刘文立《论法兰西共和国国民教师的政治职能》

材料二   澳门回归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和《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等规划性文件指引下,澳门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国情教育活动。

校内教学活动仪礼学费课外体验活动(由特区政府和相关社团组织)
小学品德与公民、语文、历史、地理等为必修课程;使用澳门与人教社作编写之教材;有本地老师也有来交流的内地老师学唱国歌,组织“澳门学界升旗队”等特区政府实行15年免费教育,另给中生发放免费教育津贴津、学费津贴、书籍津贴等补助京澳小学生交流营等
初一小飞鹰爱国爱澳教育营等
初二国防夏令营等
高中参加京港澳学生交流夏令营、“千人计划——走进内地”活动等

——摘编自胡荣荣《回归以来澳门中小学的国情教育:发展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国民教师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澳门回归以来中小学国情教育的经验,并指出其意义。
2022-03-1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专家联测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

材料   资产阶级在1848年前的60年里已经获得历史性的突破,在经济阵线、政治、意识形态阵线上皆取得胜利。只要记住这一点足矣。1789-1848年的岁月……那个时期的主线是双元革命;由英国发起、主要限于英国的工业改造和与法国有关、主要限于法国的政治改造。两者异曲同工,皆是新社会的胜利,一个被法国历史学家称为“所向披靡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当时人可不像我们现在这般肯定。站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理论家后面的,是一大群准备将温和自由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革命的群众。处在资本家之下和周围的,是被迫离乡背并、满腹怨言的“劳动贫民”,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19世纪30-40年代是充满危机的年代,前景未卜,只有乐天派才敢对其结果作出预测。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革命逐步将人从自然的物质约束与神的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新的历史观随之登上舞台。新的历史观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对普遍规律的追求、历史哲学之父维柯(1668~1744年)的《新科学》,是要创建一种人类社会的科学,希望在“民族世界”这个主题上,做到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在"自然世界”所取得的成就。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孔多塞(1743~1794年)提出,道德科学应当具有同实验科学一样的确定性。二是对普遍价值的追求。正是得益于科学理性现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普遍人性的探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由此形成了新价值观或者说道德观,即卢梭、伏尔泰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历史规律信念、新道德观念与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物质财富的增长一道,孕育出影响深选的历史进步观。在黑格尔那里,历史是人类精神自由的展开,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与绝对精神三个阶段。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外在体现。在马克思那里,历史是人类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摆脱奴役,逐步走向解放的过程。黑格尔强化了国家主义意识,马克思推动了世界主义理想。这些观念激励着人们为理想而奋斗,进而转化成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张文涛《西方历史观念的未来向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新的历史观”提取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2-02-21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必刷卷01-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人先天具有善性,之所以向恶,那是因为有情与欲的侵扰,而产生情欲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身的存在。所以人身所蕴含的自然情欲需要道德修养来节制,道德修养是达到身心和谐的必然路径。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先天具有“良知”“良能”,固人人可得而教之。因此儒家强调对个体的教化与人治,而不提倡惩戒和法治的作用,甚至蔑视法治,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人性善的终极理想是成为“内圣外王”的圣人。“内圣外王”是指圣人既有厚德载物的美德,也有博施于民的抱负,人格理想与政治理想两者融会贯通。圣人是儒家至高境界“内圣外王”的化身,是“止于至善”的楷模,是“修齐治平”的典范。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人性本善与基督教人性本罪之比较》

材料二   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人无法超越自身的“原罪”。为了遏制人性恶的泛滥,必须依靠外在法律的规训。启蒙运动以来,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康德、黑格尔,虽然他们关于人性的阐释有诸多不同,但从根本上都同样包含着某种人性恶的预设,即出于自然本性而趋利避害有可能滥用自然权利。英国阿克顿勋爵一针见血地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就宣称:“政府之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说明吗?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天使,政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是基于对人性恶的深切体察,所以不能任人的权力欲如脱缰野马,必须加以控制。从人性的罪与恶出发,西方建立了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理念。“分权和制衡”的理念得以贯彻,法律成为预防权力洪水肆虐的堤坝。

——摘编自胡伟希《从人性论的差异看中西政治哲学理念的分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关于人性论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关于人性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2-02-23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世界“民族主义”的开端。法国大革命第一次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并发表了《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后,民族自治、民族统一、民族个性等公民观念在欧洲得到传播和强化,以公民权和人权的理念取代了传统封建王国的效忠、等级观念,建立了“民主”的“民族一国家”。由此,“民族主义”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扩散、嬗变,形成后来几百年的民族主义浪潮,建立了许多“民族一国家”,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摘编自珠飒《近代“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

材料二   晚清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始终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观念可以一以贯之。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副其实的“思潮”:潮过即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思潮,仍能看出背后一条线,虽不十分明显,却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条线正是民族主义。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条分缕析,都可以发现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摘编自罗厚立《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内容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