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021-12-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问题导学-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2 . “启蒙”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下列关于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论述不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创造思想条件
B.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C.与英国早期启蒙思想无关
D.当时欧洲存在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2020-03-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同步练习
3 . 有西方学者指出:“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情,信仰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该学者所说的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权威地位的不断动摇
C.启蒙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4 . 启蒙运动的层次丰富多变,复杂性与多样性成为了这场运动永恒的探讨话题。它既不是纯粹的理性主义,也并非一味的倾向非理性主义,它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思想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材料二   在文化观上,他批判启蒙运动所颂扬的文明与科学的进步(反对以启蒙思想家的知识和智慧为信奉标准),并对启蒙思想家所高扬的理性原则……提出深刻的质疑;在艺术观上,他是感伤主义的代表和“浪漫主义之父”,这个流派的意识形态由于过于颂扬意志和情感而具有反启蒙、非理性的性质。

——摘编自刘莘《卢梭与启蒙理性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反启蒙思想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
(2)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3)根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4)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此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6 .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启蒙运动的原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
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019-06-23更新 | 21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8年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第7课 启蒙运动
7 .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