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白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纥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 .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调整,如下: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8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