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启蒙运动•唯物史观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和思想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认为社会存在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社会存在的主体是人的社会存在。

﹣﹣摘编自《史学概论》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若干因素”。

材料二 宗教迷信和教权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基督教建立的基础是“最下流的无赖编造出来的最卑鄙的谎言”

﹣﹣伏尔泰

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自身的关怀。人们在签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的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依据材料二,归纳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020-03-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2 . 下列属于卢梭思想主张的是
A.教皇是两足禽兽,教士是文明恶棍
B.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C.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D.不可将人性只使用为手段,而要同时总以之为目的本身
3 . 人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受各种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泰戈拉从具体感性的人出发,提出了“感觉即知识”的观点,“感觉是对于存在的感觉,既然它是知识,也就是无误的”,那么,像神的存在“我们是不能承认其真实性,对它只能存疑”。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本质存在于概念思维中,个人的感觉知识是不确定的,“如果我们以眼睛看着事物或者试想靠感官的帮助来了解他们,我的灵魂就会完全变瞎了,我想我还是求援于心灵的世界,并到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更好些”。这种知识论反映在实践理性上,他把对“善”的目的追求和对真理的追求统一起来,实现哲学和伦理的一体化。

——摘编自马良、朱晓明《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轨迹探寻》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及积极意义。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法国受到推崇。伏尔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里找到了他进行论战所需要的理论。中国在他心目里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文化成为伏尔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伏尔泰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他惊叹:早在四千年前,我们还不知读书识字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我们今日拿来自己夸口的那些非常有用的事物了。

——摘编自艾丹妮、何兆武《旧制度时期的法国与中国文化》等


(2)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和赞美中国文化?你是否赞同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描述,说说你的理由。
2021-02-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上·北京西城·期末
名校
4 . 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称为开明君主式的理想国度,以此描绘法国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改革蓝图。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B.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2020-02-22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思想的解放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古代东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成为东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分别举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康有为

《社会契约论》

牛顿

《新青年》

伏尔泰

《十日谈》

但丁

《天体运行论》

彼特拉克

《狂人日记》

康德

胡适

哥白尼

《变法通议》


(2)阅读上表,从“近代西方思想解放”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示例:主题: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关键词:但丁、彼特拉克、《十日谈》

添加:达·芬奇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罗马米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广泛关注。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是歌剧的发祥地,更是文艺复兴的重镇。


(3)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人类引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议论网络的意义和价值: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化正在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因此人们应该远离网络。


(4)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你对网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2020-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6 . 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是因为
A.法国教会势力强大,封建等级森严B.科举是最好的选拔人才制度
C.儒家思想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D.儒家思想有利于法国的统一
2021-01-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南片)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启蒙运动中的两种“中国观”

不同看法伏尔泰孟德斯鸠
对政治“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路易十四时代》)“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那些王朝统治时期,疆域没有现在那样辽阔,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论法的精神》)
对儒家思想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居,他“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宗教说辞)”。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1)阅读材料,比较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看法的不同之处。
(2)有观点认为,两人政治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中国观。你同意吗?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9 . 伏尔泰在评论英国政党政治时说:“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先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对伏尔泰的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A.两党代表同一利益集团B.两党政治诉求完全相同
C.两党竞争导致政治动荡D.两党制衡于国家有益无害
2020-04-1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对伏尔泰上述言论认识正确的是
①正确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     ②正确评价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
③借以批判法国等级制度和专制统治     ④他对中国社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