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地域的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最大贸易城市是江都,坐落在长江和邗沟交汇处。所有来自南方运往都城的商品都要经过江都。随着朝廷越来越依赖东南地区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这种大规模贸易市场成为帝国的经济命脉。这里是盐、茶、木材、宝石、药品和包括铜器、丝绸和织锦在内的手工业产品的水上转运中心。

——[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材料二   嘉庆五年(1800),李炳(1729—1805,又名李钧)完成当今唯一存世的著作《辨疫琐言》……按笔者的理解,该著作乃是作者依据古代经典,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对温病学的经典名作《瘟疫论》的继承和扬弃。嘉庆十年(1805)七月,医技高明的医生李炳走完了贫困的一生,却幸运地在身后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余新忠《扬州“名医”李炳的医疗生涯及其历史记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江都繁荣的主要原因。基于江都因邗沟而兴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和英国类似的城市发展实例。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学的角度写出材料二中“古代经典”的奠基之作,指出李炳“获得较高声誉”的主要原因。依此逻辑,指出屠呦呦治疗“温病”的新思路。
2022-07-0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医书文体以问答体为主。许多书籍,如《脉法》《黄帝内经》等,并不是当时人所写的,往往是后人依靠前人留下的文献、传说编写的……由于长期依赖和崇拜经典,致使医书缺乏创新和提高的动力。

——摘编自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

材料二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然而,近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由于国民政府在引入西方社会和文化制度的同时,错误地认为中医不合乎科学,对中医采取了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在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下,西医对人体的认识、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传入中国,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根据历年统计公报,1990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185.69亿元,占当年全国卫生总费用的24.99%,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为383.09亿元……此外,为了给政府行为提供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标志着我国卫生防疫体系从行政管理进入法制管理。

——摘编自王胜利《新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医学书籍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帝内经》。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医学衰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7世纪英国在生理学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2-04-18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西医”和“中医”在清末已经成为习用语,不过也有人对此抱有异议。……例如1909年在由一批华人西医创办的《医学卫生报》上有文章说:“西医之入中国,几近百年,至今犹有西医之名,可耻也。日本初亦有所谓汉医,自荷兰医之输入,则有所谓兰医。维新以来,其国人之从事于医学者,类能发为新理,流声于时……日本在今日已久无汉医、兰医、洋医之名,统言之不过医学而已。未有如中国之尚有所谓中医、西医者也。呜呼,中国何日始泯西医之名词哉。”

――郑洪《名分攸关近代政制中的中西医称谓之争》

材料二   在近代中西医论战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将中医振兴与民族振兴挂上钩,这是因为中医蕴含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中存在的一种永恒的文化精神构筑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从西医东渐到今天的中医现代化,从汇通学派到今天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始终没有在吸收消化外来医学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特色,并在冲击中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性、民族性、主体性,也即文化的自觉性。

——王小丁,张宗明《近代中西医论战的文化反思》


(1)指出材料一中“一批华人西医”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入中国,几近百年”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西医论战”的实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医现代化”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先秦诸子因农神崇拜而塑造了“神农氏”《商君书》指出“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秦始皇在琅琊碑文中书写“上农除末”,汉代“驱民而归之农,盐铁官营”,唐“官家不税商”,宋“商贾不通,财用自困”,明清“农产品贩卖成风”“南方大量城镇涌现、工厂作坊繁盛”。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思想延续至今的原因,并列举新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改造环境的方法、途径及技能。人类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到科学研究的推动。技术的进步和交流越来越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书写媒介经历了从沉重的石头、泥土逐步向较轻的龟甲、兽骨、木板、竹简和软绵、便携的羊皮、绢帛、纸张的转变,……这些转变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传播的文明程度上是怎样地让西方人望尘莫及。对于这些,用施拉姆(1982)的话说:“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材料二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梦想自己能有两只“顺风耳”、一对“千里眼”,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而真切地得到远方的信息;更梦想自己的声音和形象能够记录下来,传之千里,流之百年。

材料三   第五次传播革命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邵培仁《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中国人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的标志性人物及生活年代,以此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中期有助于人们远距离传递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列举马可尼的国家及其贡献。
(3)解读材料三,概括第五次传播革命的技术基础,以及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相比的突出特征,用一句话概括这次传播革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
2022-01-0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促进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化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图1使用的印刷技术和图2毕昇的发明分别是什么?与图1印刷技术相比,图2印刷术的进步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做了怎样的调整?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什么著名论断?概述这一论断提出的重大理论意义。
2021-11-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刷术的发达,是推动宋代文化的巨轮。古代的文字,书之于简牍。……简牍,总是供人观览,而非以为摹拓之用的。……隋、唐之世,印刷之事,还不盛行。……宋以后的书籍,传于世的,远非唐以前所能比,就是受印刷术发达之赐。活字板是宋代毕昇所创,事在仁宗庆历中。

--摘自吕思勉《中国史》

材料二我个人认为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对科学革命来讲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蕴含于人身上的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等)。因而,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发生质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西汉时期并行使用的书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从唐至宋印刷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的不同态势,从科举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
2021-05-09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