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数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朝,内容十分丰害,其中水平最高的是算术和代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主要讲几何问题,但其中有3卷讲数论问题。《九章算术》共9卷,按246个问题的性质和解法分为九大类,结构体系是以算法为中心,在解题中给出算法,根据算法组建理论体系。《几何原本》全书共15卷,每卷大致由两部分构成,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通过逻辑推理把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逻辑演绎体系。《九章算术》几乎全是应用题,如田亩计算,粮谷的交换和分配、土木工程、输纳税赋、盈亏、勾股测量等问题,其对秦汉之际封建一统帝国形成过程中社会各层面的问题作出了全方位的反映。而《几何原本》则将数学看作纯理念的精神活动,全书共469题,没有一道是应用的。

——摘偏自张维忠《<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比较——兼论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受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数学自然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实际为研究对象并以服务于实际为目的。而古希腊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崇尚理性,在数学方面就是崇尚演绎推理,将数学和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秦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到汉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立国之本,便形成了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向人们灌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唯有读书高”的功利主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学的价值观是实用技艺而非理性思辨。古希腊的政体为城邦制,使得民主政体得以发展。这种较为宽松的社会条件,形成了古希腊崇尚理性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古希腊的数学从开始就形成了用数学及数学理性解释一切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注重逻辑演绎推理和理性思辨等特点。

——摘编自杨锡华《中国和希腊数学发展史的对比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比较《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造成《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不同特点的原因。
2022-06-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材料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材料三   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说明“《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019-11-1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数学和西方古代的数学各有特色。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几何学的对象乃是永恒事物,而不是某种有时产生和灭亡的事物”,“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

材料二下表为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

时间大学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牛津大学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牛津大学色德来自然哲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剑桥大学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牛津大学植物学教授席位
1702剑桥大学化学教授席位
1704剑桥大学天文学教授席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与柏拉图对待数学作用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生平事迹摘要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与耶稣会士利玛窦第一次晤面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受洗加入天主教,获教名保禄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中进士,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和《测量法义》

万历三十六年-万历三十八年,整理定稿了《测量法义》,作《勾股义》一书,探讨商高定理;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作物引种、耕作试验,作《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与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撰写了《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向耶稣会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合译《泰西水法》6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

天启五年(1625年),增订、批改以前所辑《农书》,经过勤奋钻研,日夜笔耕,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初稿。

崇祯二年(1629年),擢升礼部左侍郎。主持开局修历

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礼部尚书

崇祯四年(1631年),陆续进献历书多卷,即《崇祯历书》

崇祯五年(1632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依据《明史·徐光启》编辑

回答:

(1)依据材料概述徐光启生平(不得照抄材料)。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能够编成《农政全书》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