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词和元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这种形式弥补了诗的不足,它或用白描手法,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或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从而获得意外的兴旺。“这种文学形式”是
A.汉赋B.宋词C.元曲D.明清小说
2 . 宋代在很多方面打破传统中国沉闷的作风而别开生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政治方面讲,为保持门面上之前后一致,宋朝几乎恢复了唐朝所有衙门职司,同时也创立了许多新机构,这些新机构功能上更具弹性,在业务上超越旧有组织。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城市勃兴,内陆河流舟楫繁密,造船业也突飞猛进。中国内地与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铜钱之流通也创造了新纪录,之后再未为任何朝代打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宋时官员们有丰厚的俸禄,以满足奢华生活的需求。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的分工对词的发展大有好处。都市繁荣,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新机构”的功能,并简述宋代在“市”“国际贸易”方面显著进步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词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打破诗与词的界限”的文学家。
2022-03-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国文学史》:“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下列作品属于“这种文学形式”的是
A.“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裘。”
4 . “诗言志,歌咏言”,下列四句话,分别是从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中节选的片段,按照风格判断它们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①“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②“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③“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④“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①③②④⑤B.④①②⑤③C.④⑤①③②D.④①⑤②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下列有关苏轼叙述正确的是(  )
①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说理②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③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以行书名世④概括山水画“诗画本一律”的特点
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020-10-1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写诗不受限制,即使浴池内按摩筋骨亦可入诗,俚语俗句用于诗中,亦可听来入妙……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阔其领域……他在中国绘画上使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以下说法与苏轼相关的是
①他曾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人文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②他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以楷书名世
③他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不避俚俗,铺叙描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④他打破诗词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
2020-06-28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五校(杭州二中、学军中学、杭州中学、嘉兴一中、效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8 . 材料   苏轼,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 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神宗照宁年间,东坡知密州任上,遭遇大早和蝗灾。熙宁八年(1075) 三月至五月,凶早,东坡多次祈雨于常山,作《祭常山神祝文)。祈神常山庙修成,东坡作《祭常山祝文),说“追滋有秋,岁得中熟”。因在常山泉水处祈雨,东坡立名日“雩泉",并作《雩泉记》。“记”中感谢神思,也指斥官吏不闻.不问百姓所诉连年蝗早灾情。六月至十月,复大早,皇令三次祈雨于常山,诏示常山神封爵,东坡相继作.《祭常山神祝文》第二首及《超然台记》。

----摘编自 《百度百科》及《“天地与人一理也”----苏东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实践》饶学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的文学成就,并分析宋词走向繁荣的原因。
(2)评价苏东坡写祈雨文的作用。
2020-06-0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明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A.西汉初年放弃进攻匈奴,被迫和亲B.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C.宋金绍兴和议,南宋偏安江南一隅D.南宋灭亡,元朝统一
2020-04-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地位卑下,大受批判
C.属于市民文化,受士大夫排斥D.雅俗共赏,流传至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