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说唱文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唐代,说唱文学的文体种类包括俗讲、变文、词文等,每一种文体都形成了特定的体制。俗讲是在倡导经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陈汝衡在《说书史话》中所说的“寺院里的和尚的俗讲演进为说唱民间故事”。唐代还出现了以表演为生的专职艺人、一定数量的说唱底本、固定的演出场地、规范的演出流程以及一批有着说唱兴趣的观众。宋代,在瓦舍内聚集了杂剧、小说、散乐、相扑、说唱等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鼓子词、诸宫调、大曲等多种形式的说唱艺术随商业发展日趋繁盛,说唱文学达到了巅峰。

——摘编自梁利玲《中国古代说唱文学源流探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民间说唱呈兴盛之势,其中以子弟书、弹词、木鱼书最具文学价值。明清出现了量韵文与散文相结合的叙事诗,韵文句式更加灵活自由,如每句字数七字到几十字不等。在子弟书中,大量排比、反问、复沓等手法的运用构成了整体性的特色,在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中,这些辞章已化为生命的浅斟低唱。子弟书所运用辞格之多,在文学史上可谓首屈一指。说唱中的一些修辞或语言已形成一种叙事的范式,有时会给人一种重复之感。弹词、子弟书、木鱼书的优雅文笔与文人的参与关系密切,弹词的很多名篇是由江南才女创作的,木鱼书也有很多文人参与创作。在南方,《花笺记》和《二荷花史》就分别被称作“第八才子书”和“第九才子书”。

——摘编自蕴华等《论明清说唱文学对传统叙事诗的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民间说唱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民间说唱文学创新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以来民间说唱文学发展的原因。
2021-12-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一些对小说感兴趣的文人士大夫,将几部原来仅靠传抄而又有较大影响的小说付梓刻印如明人张尚德将《三国志通俗演义“请寿诸梓,公之四方”。从此以后,各种版本的《三国志演义》不断出现。嘉请年间之后许多书坊主人不仅及时地将小说作品付梓刻印,有时还鼓动一些作者和文人参与创作和点评。尤其是那些评点名家,他们的评点本往往成为最流行的本子。如全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等等。书坊主人还千方百计地降低小说的成本,小说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随之扩大,举凡文人士大夫、市民商乃至贩夫走卒,都成为小说的重要接受者和传播者,《三国演义水游传属聊斋志异红楼梦》等著名小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摘自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把“废文言崇白话”的革命推向高潮,而白话小说在近代中国的白话文革命运动中又受到众多文化精英的推崇。梁启超就曾高度评价白话小说的价值,认为其“为文学之最上乘”,具有改良群治、新国新民的巨大作用。陶曾佑也说,白话小说“其感人也易,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神,其及人也广”,因此,欲改良社会、民族自强非小说莫能为。王无生在《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中也说:“吾以为吾侪今日,不欲救国也则已;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

——摘编自于兴汉《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小说白话革命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生动细腻地反映出市镇平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个性发展等价值观念的变迁,展现了这一时期广阔的社会风貌。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了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是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薄伽丘生于1313年,小时候在大银行当过学徒,没干几年便放弃了工作,捧起了荷马史诗,开始写些优美动听的诗歌。他的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全书共包括100个故事,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清世情小说和《十日谈》的共同特色以及社会背景的共性。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2021-11-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明代嘉靖到清代中叶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传播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民间书坊,并成为小说的重要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由人际传播的讲说转为以印刷物为主的大众传播,传播的途径从借阅、传抄逐渐转为商品流通,各种形式的版本层现迭出。传播接受者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群组成,尤其是出现了一批特殊的接受者即评点家,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既有文学的传播,接受如创作续书、改编戏曲等,也有应用的接受和海外的传播。统治者虽不断下令对小说加以婪毁,但无法阻止小说传播的强劲势头。所有这一切,都使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摘编自王平《论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围绕明清小说传播的基本特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红楼梦》和《人间喜剧》都被誉为“百科全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根据家族兴衰的艺术升华,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包办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在这些饱满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用特有的笔法向读者展现出来了当时腐败、没落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杨蓓蓓《论<红楼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首雄伟的史诗,其中描写了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完整时期;同时,这也是一部起诉书,向世界控告腐蚀人们良心的金钱的罪恶,这部起诉书在我们今天也依然保留着它的巨大现实意义。他所创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真实感。正是这种哲学的深度、历史真实感和作家塑造形象的非凡才能,造就了《人间喜剧》的不朽。

——摘编自李菡《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部文学作品相似的艺术特色。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2022-01-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市民经济的崛起,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不像李贽那样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而是更进一步地在思想上表达,他们的那种反传统的思想和对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是跃然于纸上的。黄宗羲在三大思想家中最早对传统统治提出质疑,并且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口号,黄宗羲率先举起反君主专制的大旗帜,让处于底层的人民群众觉醒。

——摘编自李浩《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个体意识-古代东方视域下的个体意识个案解读》

材料二   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到清初顺治年间,是明清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有了空前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一切又滋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引发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白话小说为代表,包括戏剧、民歌在内的市民文学的出现和繁荣,就是城市经济发展、人文思潮兴起的反映。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西游记》以及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

——摘编自张蕊青《明清小说人文意识的发展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反传统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小说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从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发展得出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史的进程往往突破王朝界域,有着自身的发展序列,故中国文化史分期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冲决王朝藩篱,按文化自身演变的阶段性作出分期。同时,中国文化的进程,日益广泛、渐趋深刻地与外城文化发生互动。根据以上判断,可将中国文化史做如下分期:

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经典之经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第六,东西方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选择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近代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

时期内容出处
西晋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
南朝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世说新语》
唐朝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张说《邺都引》
北宋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棰。英雄只数大耳儿(刘备),仿佛芒砀赤龙子。程俱《北圃怀古》
金、蒙古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刘昂《读三国志二首》
元朝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好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漳河咽。吴师道《铜雀台》
明朝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等一些情节。罗贯中《三国演义》

——摘编自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曹操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要求:持论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小说是被摒弃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学样式,由于其游离在官方视域之外,因而得以生存乃至蓬勃发展。同时,明清时期颊繁而又严苛的文字狱,使得文人小心翼翼,避免贪-时文字之快而触犯统治者的禁忌,以致遭罪甚至遭遇满门抄斩的灾祸。于是,这个时期的文人很容易就转向为通俗小说作家。仕途不畅、人生失意,都极容易使得丈人寄情于文学创作。

——摘编自彭巧《明清章回小说中情理冲突模式研究》

材料二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的自由人生和以贾政为代表的道学人生的冲突,表现了对主体意识的礼赞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西游记》通过对孙悟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自我完善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表达了个体人格与群体人格、主体意识与伦理意识统一的人格理想;以不乏调侃意味的笔调描写了猪八戒好色贪财.爱吃好睡的世俗性格的同时,最终还是让如来佛封这位色情未泯、口壮身慷、食肠宽大的八戒适得其所地做了个受用的净坛使者,这表现出的是当时人们对人欲的认可和宽容。《儒林外史》则以人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对在功名富贵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的真儒奇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同时又以对经世实学的重视和以对礼、乐、兵、农的提倡,表现出对阳明心学空谈心性流弊的纠正。

——摘编自宋克夫《论章回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表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小说中经典人物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后来通过几个商人凑钱捐了个监生,此后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儒林外史》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后来被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儒林外史》

鲜于同:六十一岁中进士,说明“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的道理。

——《警世通言》

郎玉柱:《书痴》篇中主人公,书痴,先人留下满屋书,一卷也不忍卖,只爱读书。每逢学政案临测试,必拔得头筹,但又苦于乡试次次落榜不中。

——《聊斋志异》

材料二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有记载“读书例日: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作者蒋大器说明了人们读书看到古人忠孝的地方,便想到自己是不是忠孝。小说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而且更是要在行动上有所体现,即要思古人之善行,起而效仿施行。市民阶层的百姓在闲暇时看小说,是因为它通俗浅显,阅读不费心力,且有娱目适情功效。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用素以威严刚正不苟言笑的包公作比喻,来形容这种小说的影响力:“《镜花缘》一……饮程乡千里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虽包孝肃笑比河清,读之必当喷饭。”此外,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有一个创作模式,即才子佳人们的爱情无一例外地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和磨难,这些磨难有的来自朝廷官吏,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及封建官场的复杂斗争。

——摘编自曾美桂《明清通俗小说对社会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