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说文解字》记载,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制造的。蚕丝原料昂贵,产量有限,仅供宫廷内使用。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完成了纸原料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纸的成本降低了,因而很快地推广起来。西晋时期,纸原料还扩大到用藤造纸。随着产量的增多,纸逐步普及。

——摘编自孙顺华《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摘编自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纸原料的演变和纸逐步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所谓的戏剧多发生在祭祀仪式上,具有明显的神学宗教色彩。秦汉以后,历经漫长积累,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成型口而成熟的戏曲则要从元杂剧算起,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当时的戏曲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在长期的表演、传唱过程中,古典戏曲弘扬正气、褒奖忠义、鞭挞丑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作家和表演家始终扎根于民间,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广泛的观众对象,影响极其深远,近现代兴起的电影、电视剧都多多少少带有传统戏曲的色彩。

——摘编自吴秀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等

材料二   近代,西方话剧被引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在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文明戏。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很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在其初期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须寻求一定的依托物,作为中国话剧立足之点。同时,它还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融化,丧失其独立的品性。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糅杂混合”的过渡形态,整个近代前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因此,这一时期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却犹如漂在水面的浮萍,没有扎下根来。

——摘编自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不同于古代戏曲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豪强巨富、缙绅士夫多蓄养家乐班,以唱腔华美、语辞典雅、场面清冷的昆腔传奇待客是“俗所通用”的交际礼节。主人往往重金聘请曲师教习,文人雅士则亲自调教优伶、甚至创作新剧。职业戏班多如繁星,城中班”扎根立足于大中城市,常年进行营业性演出;各地乡村庙会也为水平粗糙.、衣装简陋的“草台班”提供了大量演出机会。演出剧目多由剧作家辑取、改编自“三国戏”“水浒戏”,剧情紧凑、场面热闹、曲白质朴,被汤显祖誉为“人情之大窦,名教之至乐”。

——摘编自刘召明《晚明职业戏班演剧活动初探》等

材料二   16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有常驻剧团表演新的戏剧作品的剧院正在形成,戏剧写作和表演逐渐成为一项严肃职业。戏剧、尤其是悲剧作品仍主要为贵族写作,但在新教国家也必须与逗熊一类的低级娱乐竞争,购买站票的下层阶级成为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狂欢节而写的狂欢戏深受民众喜爱,在这一节日期间,天主教徒被允许行为放肆、甚至嘲笑教会权威。

——摘编自[美]桑德拉.赛德尔《文艺复兴欧洲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欧戏剧发展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明中国戏曲发展比较,简析欧洲戏剧发展的深远影响。
2021-01-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之演进关系表


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
原始社会 原始歌舞天然场所(如苑丘) 原始歌舞的全民性,表演区与观众区未分化
巫祝祭坛天然场所表演区与观众区开始分化
春秋战国俳优殿庭、院落殿庭中座席戏曲的贵族化趋势,表演进入人工建筑场所
汉魏百戏殿庭、广场台、座席、帐篷戏曲进一步贵族化,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歌舞歌台、舞台、乐棚戏场、变场戏曲的市民化趋势,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 杂剧、北曲 舞亭、乐亭神庙广场戏曲进一步市民化,表演台加上屋顶
完整戏台神庙广场、瓦舍勾栏戏曲市民化得到较大发展,表演区和观众区的建筑一体化出现,后台的雏形出现
南戏戏台进一步完善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曲表演的复杂程度提高,前台加宽,后台加大,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地方戏宫廷戏台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园、庭院戏曲得到皇家重视,并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城市中出现室内空间完整的剧场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并简述明清戏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2021-01-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戏曲领域。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历史故事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程式化是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程式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是衡量戏曲艺术家的水平的重要尺度;儒家文化“中庸平和、道德至上、重名教纲常”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都严守本分,按照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行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众多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等

材料二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的神话,塑造了一个为人类幸福而敢于反抗天神宙斯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受苦受难的坚韧不屈精神;《狄浦斯王》描写的是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尽管这部戏的主人翁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但它讴歌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渗透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古希腊戏剧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戏曲文化的不同。
2022-08-1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梁陈之际,世家大族愈来愈腐朽,以描写女性美和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宫体诗盛行。初唐时期,为取悦帝王而创作的诗歌用字讲求华丽优美,产生了“上官体”诗歌,成为官体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时期,田园诗派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题材;边塞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内容,抒写个人对边塞生活的感受与体悟;浪漫诗派用浪漫主义的审美观,抒写高远旷渺的情怀。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成为唐王朝的离心力量,终日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与此同时,奋起反抗的起义军使统治者的统治雪上加霜。这一时期,诗歌大多从诗人的视角围绕着晚唐的社会百态展开。

——摘编自段曹林《唐诗修辞论》

材料二   昆曲剧本的结构形式有一套常用的惯例:在一般情况下,第一出是,副末开场家门大意”),由副末(昆曲行当之一)用一两首词概述全剧大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二出由男主角“生”出场;第三出由女主角“旦”出场,通过“生旦家门”介绍主要人物;然后是展开关目,一般开始是庆寿、游春等平和场面,后因赴考、动乱、间阻等造成离别,最后是报捷、团圆。这就是所谓的悲欢离合。

——摘编自吴新雷《昆曲艺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诗的阶段特征,并分析上述特征形成的政治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昆曲剧本结构形式的特点,并指出昆曲的文化价值。
2021-02-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实甫,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西厢记》在体制上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张生家境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追求之间,他毫不犹豫地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作品表达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共同心声,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王实甫《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实甫成功创作《西厢记》的原因。
2021-02-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根据时代需求不断的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在先秦以“子学”形式存在,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汉代儒学在继承孔子、孟子等人思想的同时,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儒生将孔子整理的典籍封为经典,即“五经”。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汉代儒家经学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术。《春秋》被用作审判罪犯的标准,《诗经》则被当作谏书以规劝执政者。孔子则被描述为天庭的圣人,为汉立法制宪,祭孔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对于程朱理学而言,在明朝时期的确盛极一时,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人们发现程朱理学也有一定的不足。而且王学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崛起,造成了程朱理学的下坡路。王学的崛起造就了明朝理学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在这段时期,人们以学习王学为主流,即使在朝堂之上,也有很多的大臣在学习王学,王学对明朝的发展做出了较为卓越的贡献。一方面,王学曾经取代过程朱理学,有他的过人之处;另一方面,王学也曾经帮助明朝进一步发展,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崇尚王学。

——摘编自宋志明《论宋明理学的成因和变迁》

材料三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戏曲领域。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历史故事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程式化是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程式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是衡量戏曲艺术家的水平的重要尺度;儒家文化“中庸平和、道德至上、重名教纲常"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都严守本分,按照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行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众多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思想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理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剧是我国古代戏曲重要的剧种之一,虽产生较晚,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京剧将舞蹈、音乐、美术、审美等融合,再运用节奏进行串联,使观众易于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演员运用唱念以及丰富多变的形体动作来展现戏曲内容,促使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揣测人物的个性色彩和内心情感。每个京剧表演都由多个人物角色共同参与完成,对于京剧表演中的“行当”均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通过动作的范围、韵律等来体现舞台的程式性,把每个角色的差异性充分表现出来。

——摘编自范俏倩《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材料二19世纪后期,京剧班子进入上海演出,“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受上海社会发展的影响,京剧进行了大量与时俱进的创新,采用新剧目和新演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海派京剧”。上海开埠后引发的社会变迁,使得艺术运营模式从为朝廷和官僚服务让位于为市民和群众服务。随着不少西人出入上海,西方文化涌入,如西洋乐器、用于化妆的高级水粉、平等意识和科学精神等被灌注于京剧表演中,让这一传统艺术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成为上海都市中艺术欣赏的重要对象和演出标杆。海派京剧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民众关注社会现实,对推动文化转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和清、董姗姗《清末民初海派京剧新剧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京剧艺术表演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派京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19-10-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清两代,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和辉煌,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戏曲在明代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学传统观念对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渗透。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戏曲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