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B.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2022-12-19更新 | 315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前期的宫廷乐,既有融合吴楚之音、周齐旧乐,斟酌南北而形成的《大唐雅乐》,又有“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的《秦王破阵乐》。这反映出
A.音乐风格趋于统一B.内宫奢靡歌舞升平
C.文武并举宜威天下D.地域文化交汇融合
2022-03-11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在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北方、西域和南方民族的乐、歌、舞、语言和人物表演手段,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如元杂剧大量反映北方民族性格、生活等;明清传奇也有大量表现南方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体现了
A.艺术中心的转移B.地域文化的消逝
C.艺术价值的升华D.民族文化的交融
4 . 京剧《三结义》讲述了关羽因蒲州恶霸熊虎勾结县令强占民女张弯姣,心怀不平在公堂上杀死熊虎及县令逃走,后经观音点化清泉为关羽洗面,之后又与志趣相投的张飞和刘备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三结义》将民间传说融入其中,呈现出民间传说与经典相整合的艺术特征。材料可用于说明
A.戏剧艺术的雅俗共赏特征B.文艺发展的世俗化趋势
C.戏剧表演形式的承续创新D.清代思想专制逐渐加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价值为无数观众所认可。据此可知,我国古典戏曲
A.推动了思想解放B.立足于思想启蒙
C.绽放着艺术魅力D.发挥了教化功能
7 . 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高丽、 日本等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思想的重构B.主流思想的嬗变
C.市民阶层的兴起D.开明政策的实施
8 .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
2020-07-12更新 | 884次组卷 | 60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汝州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戏曲专家王世华指出:“徽商为戏剧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成长的舞台,戏剧给徽商提供了精神的享受;架设了和官员沟通的桥梁。乾隆皇帝是戏迷,虽经常征调戏班到宫中演出却仍不过瘾,还要不远千里六次到扬州看戏。甚至有徽商组织戏剧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影响轰动。”这表明
A.乾隆皇帝大力提倡京剧艺术B.徽剧已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官商积极互动促进戏剧发展D.徽商致力于推动艺术商业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清两代,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和辉煌,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戏曲在明代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学传统观念对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渗透。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戏曲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