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清两代,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和辉煌,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戏曲在明代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学传统观念对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渗透。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戏曲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2020-05-03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课练10 汉字书法和戏曲-2020年【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历史(人教版)
3 . 京剧是在继承昆曲等剧种艺术元素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载:魏良辅能谐声律,梁伯龙起而效之,考证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纶》《浣纱》诸曲,“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唯《浣纱》不能”。《浣纱记》是以春秋吴越交兵为题材,叙述西施亡吴的故事,揭露了昏君、权奸误国的种种罪恶,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

——王永敬《昆剧志》

材料二   1905年,京剧改革家汪笑侬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孝农(笑侬)等排一戏名曰《苦旅行》,取波兰遗事,内容甚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以证波兰亡国原因。中段插写非洲红种野蛮统治,相形之下,足见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时人评价说:汪笑侬“盖欲借舞台现身说法之地,以达其勖(勉励)世警人,革命排满之目的也”。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浣纱记》的创作风格。结合所学指出“梁伯龙”对昆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汪笑侬的京剧改良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三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四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戏与启蒙运动结合的重要成果是“时装新戏”。改编外国题材、社会时事题材,运用当代形式(舞美、服装、语言等)等讲述救亡、国家的主题,是晚清成曲改良创新新剧的重要方式。所以,戏的“时装”特色只是表面,其核心还是在于“时事”。所以“时事新戏”是“时装新戏”的主要部分。所谓时事新戏,顾名思义,即采用时事题材,反映近时间内发生的重大的富有政治性、社会性的事件,具有信息传播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价值的戏剧

——钟鸣:《清末民初京剧编演新戏运动及启示》,载《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材料二 1904年8月7日,春仙茶园首演汪笑侬编《瓜种兰因》(又名《波兰亡国惨亡国惨史》)。该剧主要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是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洋装新戏”。剧写波兰与土耳其开战,由于内奸的破坏和统治者的妥协,兵败乞和,丧权辱国,从而揭示不爱国之恶果”。汪笑侬的《党人碑》《哭祖庙》《受禅合》《瓜种兰因》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近代京剧改良运动的代表性剧目”

——邵璐璐:《辛亥革命前后京剧界的新变化》,载《历史教学》2011年第22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时装新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戏曲相比“时装新戏”的特点。
2022-01-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杰作,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它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政变,最早见于《左传》,该剧主要描写两家仇杀和搜孤救孤的故事。春秋晋灵公时代,赵盾与屠岸贾文武不和,屠岸贾遂起杀赵之心。在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杀光后,还千方百计追杀赵氏孤儿以斩草除根,而一批仁人志士想方设法保护孤儿。这场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杆臼等义士的英雄群像,他们分别以舍子献身的壮举,保护了孤儿,最后复仇锄奸,伸张了正义。廿年后,孤儿成人,程婴终于揭明真相,计杀屠岸贾,赵氏母子终得团圆。

材料二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戏曲家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最成功的一部悲剧作品。该剧是以古老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为主线的故事。这个王子复仇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到了莎士比亚的笔下,则改编成了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复杂多样,他既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有强烈人文主义思想的王子,有软弱的一面,又有坚强的一面,他对现实充满了敌意,为父报仇使他与叔父构成了全剧的主要矛盾。经过正义与邪恶的几番较量和斗争,哈姆雷特杀死恶人并与敌人同归于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姚文振《中西方悲剧文学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上比较《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异同,并阐述《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
2020-10-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京剧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感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京剧表演家,京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

——摘编自傅谨《京剧学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诗界革命”“新文体运动”等口号,一场京剧改良运动由此拉开。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念及立国根本,在振民精神,因此著了几部小说传奇,佐以许多诗词歌曲,庶几市街传颂,妇孺知闻,将来民智渐伸,或者国耻可雪。

1904,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宗旨是“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十分鲜明地把京剧改良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1908,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上演《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秋瑾》等剧目。“新舞台可以说是中国舞台史上一次大革命”,大大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摘编自沈鸿鑫《京剧改良运动与海派京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的特点及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发生的新变化。
2019-10-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汉代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小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金院本和北方音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迅速成熟起来,在金末元初之际已发展定型,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舞蹈、演奏、歌唱等融为一体,开创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昇)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爱情和国难之间寻觅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材料二   钱玄同说“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傅斯年曾声明自己“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他声称“中国旧戏,实在毫无美学的价值”“现在流行的旧戏,颇难当得起文学两字”。同样自称“门外汉”的周作人,断言中国旧戏该废的理由是“从世界戏曲发达上看来,不能不说中国戏是野蛮”和中国旧戏“有害于‘世道人心’”“至于建设一面,也只有兴行欧洲式的新戏一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学者谈“旧戏”的社会背景并对其观点加以评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材料五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至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3)概括汉字从起源到秦统一的演变历程。
(4)以材料五为背景,依据教材说出西方绘画的四个流派。
(5)印象派绘画于何时兴起于哪一个国家?说出其风格特点。
2016-11-21更新 | 6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说文解字》记载,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制造的。蚕丝原料昂贵,产量有限,仅供宫廷内使用。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完成了纸原料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纸的成本降低了,因而很快地推广起来。西晋时期,纸原料还扩大到用藤造纸。随着产量的增多,纸逐步普及。

——摘编自孙顺华《中国文字载体的演变及其规律》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摘编自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纸原料的演变和纸逐步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